隨著“上醫治未病”理念的普及,民眾對養生越來越重視,但市場上琳瑯滿目的養生食材和越來越多的功能性食品開始在超市里銷售,讓人眼花繚亂。有專家指出,對于亞健康人群的調理需要做體質辨識,而且即便是適合的食譜也不宜長久大量食用。而對于功能性食品應有適合體質的提示,不能無視、回避其局限性。
健康產品讓消費者迷茫
在物美超市,龜苓膏 、阿膠片、決明子等不少含有中藥成分的功能性食品在銷售,雖然這些食品沒有標明食療功效或適用人群,但卻受到欲美容女士的追捧;同樣,針對“三高”人群,不同廠家配備了不同的食譜、茶譜,不一而足。北京商報記者在永輝超市發現了燕之坊品牌的“調養代餐十五方”,針對不同癥狀做成了15種食譜,比如有天然助眠、清熱祛濕、補氣補血、健脾養胃的,還有適合糖尿病、準媽媽的等等。根據消費者選擇的“配方”,美廉美超市還有原材料現場磨成粉末,賣給消費者煮粥喝。有位老太太在這個品牌面前發起了愁,“我覺得老是失眠健忘,還‘三高’,是吃降‘三高’的還是吃助眠的?”記者觀察到,助眠食譜有紅棗、百合、酸棗仁等,而降“三高”的有蕎麥、糙米、燕麥、枸杞等食品。記者問及老人是否知道自己屬于哪種體質,老人表示不知。超市工作人員只是知道吃了這些東西對身體好,為何好,什么食譜適合什么體質,并不清楚。
不僅超市,劉女士想給有“三高”病的母親買點營養品,走進藥店,工作人員聽說是老年人,馬上拿出阿膠產品,問及高血脂人群是否適合吃,工作人員沒做確定回答,只說貧血人群吃了效果不錯。
食補需先明確自身體質
北京中醫醫院心血管科主治醫師周琦認為,功能性食品需要先做體質辨識再開始吃。即便是做了體質辨識,大量長期吃某種食物或飲料也不可取,因為吃的時間長了,體質就會發生改變,身體的癥型也會改變,這個時候需要請教中醫,換其他食譜來調理。對于“三高”人群,他們往往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也是根據體質來進行的,有的是氣滯,有的是寒凝,有的是血瘀,不同癥狀的“三高”人群不是“千人一方”,需要不同的食譜來進行調理。
周琦認為,做體質辨識對于正規醫院的中醫師來說是比較簡單的事情。冬季人們喜歡用膏方進補,并非人人都適合用膏方,濕熱、痰濕體質的人就不適合用。對于體弱人群或亞健康人群究竟需要怎么補,都需要遵守醫囑。對于藥食同源的食品,存在歸經、性味的問題,藥有四氣五味,有寒、熱、升、降的功能。根據體質來吃,有的體質不適合,吃了適得其反。周琦舉例,“有個女孩月經不規律,被認為是缺血,結果就猛吃阿膠,吃了長達兩三個月,結果吃得滿臉痘,而且生理周期還是不規律。阿膠吃多了,血瘀滯了,需要中醫藥物進行調理,然后遵醫囑來進行食補”。
嚴格分清食療和食補
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及首席健康科普專家溫長路認為:“食補與食療不能混為一談,空腹則為食,患病則為藥;作食,體現它的營養價值;作藥,體現它的療效。”他表示,生產廠家作為市場經營主體,開發的功能性食品以吸引顧客和獲取利潤為主要目的,從營銷角度愿意突出甚至夸大其功能性,在宣傳產品上只是會注明適宜人群和療效,而不愿標注禁忌人群和不良反應。“老百姓要掌握必要的養生保健知識,任何食物和藥物都是有局限性的,并非百無禁忌,功能性食品應該有適合體質的提示。”譬如說人參和甘草,功能性食品中常見有人參片和甘草片。人參因為價格貴,人們對其贊譽有加,有氣虛癥狀的人用了效果不錯,但氣虛火大的人用了,可能會出現牙痛、流鼻血等癥狀。甘草因為便宜,很多時候只是起到陪襯作用,實際上生甘草解毒、炙甘草養心,作用非常顯著。食材中常見的綠豆,如果作為食養,只要體質、喜好和節氣符合就可以選用,但也要注意量以食論;但如果作為食療,須有嚴格的適應癥、禁忌癥和用量。超市的銷售人員不了解這些養生知識,只能靠消費者根據自身情況辨證養生。
來源:北京商報 劉亞力 夏姍姍 賈叢叢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