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勢多時的“奶粉進藥店”終于跨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日前,北京5家藥店試點嬰幼兒配方奶粉進藥店ATM機“自助”售賣。據悉,年底,200家藥店有望銷售乳粉,明年6月全國范圍進行試點。
據了解,由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國際品牌管理中心和上述幾家藥店合作設立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專區”也在上述門店啟動,通過自動銷售終端銷售的奶粉,包括多美滋、雀巢、伊利、蒙牛、三元等11個品牌的近百種嬰幼兒配方奶粉,上述5家藥店也成了首批“試水者”。
價格優勢不大
在中國,“奶粉進藥店”的形式讓人耳目一新,但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嬰幼兒奶粉早就在藥店銷售,超市銷售奶粉需要通過藥店渠道進貨。
目前,國內奶粉的銷售渠道主要有三個:商場超市、母嬰店和電子商務。其中,商場超市一直是最主要的渠道。
國內藥店銷售奶粉也并非全新的銷售模式。記者此前走訪市場發現,目前老百姓、大參林、健民醫藥等藥店均在銷售奶粉,而部分藥店從去年起就已經開始銷售,只是大部分藥店銷售的奶粉品種并不多。
乳業專家王丁棉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能去掉中間環節,讓奶粉企業直接與藥店對接,就能促使銷售渠道扁平化,否則,該渠道并無太大價格優勢。此外,若能保障產品質量,這樣才有機會把這個渠道做起來,“但現在藥店本身就有不少問題,假藥一大堆,而價格方面涉及到很多環節,降下來的難度較大。”
一位乳業專家指出,在中國消費者的觀念中,藥店主要是買藥的地方,如今要改變這種消費習慣并不容易,并且消費者更關心的不是在哪里能買到產品,而是產品是否有保障,但多數奶粉安全事件均發生在生產環節,消費者對流通環節的安全性反而關注得并不多。
盈利模式較模糊
國際品牌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嬰幼兒配方奶粉專區”采用的是廠家直供的方式。而非超市所采用的零供方式。由于減少了進場費、管理費、凈銷售分銷收入等一大批支出,成本上更具優勢,但外界質疑:為何定價還與超市一樣?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高級分析師宋亮稱,奶粉進藥店很難拉低奶粉價格,如果藥店的奶粉定價低了,買的人一多,藥店的進場門檻就會提高,這個費用最終還是會轉嫁給消費者。并且藥店價格低的話,會影響商超渠道的銷售,這肯定是商家不愿意看到的,畢竟商家在這個渠道的投入最大,所以價格肯定會相對平衡。
“如果藥店沒有價格優勢,大部分消費者還是會選擇逛商場時順便買了。”宋亮表示,藥店渠道是新渠道,但不是主流渠道,結合藥店本身的特點,其更適合推廣一些特殊配方的奶粉,而嬰幼兒奶粉還是得看商超、母嬰店渠道。
王丁棉認為,內地不應該老是照搬香港或者國外的一些經驗,“境外奶粉企業本來就是做藥出身的,所以藥店模式能夠成功,但中國內地的情況顯然不同。”
多位行業人士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模糊的盈利模式可能成為影響試點藥店發展的一個問題。據悉,上述試點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專區”由友寶公司負責運營,奶粉廠家負責供貨、藥店負責提供場地、配送則由專門的物流公司負責,所獲利潤則由四方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友寶僅是一家自動售貨機開發公司,并無相關經驗;藥店免費提供場地,但卻不負責經營,奶粉的盈利也遠低于藥品,似乎無利可圖;奶粉企業更是采取了“一視同仁”的方式,奶粉出廠價與普通經銷商的提貨價格相同,早就拿走了屬于自己的那塊利潤。如此看來,整個盈利模式顯得格外脆弱。對此,引入“藥店賣奶粉”的商務部下屬國際品牌管理中心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嬰幼兒配方奶粉專區”將在試運營期間積累經驗,針對產生的問題,逐步調整相應的架構。
來源:國際金融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