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有關膠原蛋白的各種風波頻發。5月,一條質疑微博引發了口服膠原蛋白“功效”之爭,隨著“功效”風波的進一步發酵,7月,央視《焦點訪談》節目以“膠原蛋白的美麗神話”為題,對膠原蛋白市場的亂象進行了報道。近日,某媒體又接連報道了對市面上湯臣倍健、無限極、顏如玉等七款口服膠原蛋白產品的第三方檢測結果,多款產品被指“含量與標識不符,部分品牌產品不含膠原蛋白”。隨后,涉事企業紛紛公布檢測結果,以證清白。膠原蛋白功效到底如何,我們姑且暫不討論,但這場你來我往的膠原蛋白風波背后卻暴露了我國保健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問題。
其一,科普知識的缺失,讓消費者很受傷。市面上許多食品或保健食品的生產經營企業經常打著所謂的“新概念”、“高科技”,大肆炒作,故意夸大其所謂的保健、治療功能,誤導消費者。目前,申請并取得國家保健食品批準文號的膠原蛋白產品僅有33款,市面上大部分膠原蛋白產品屬于普通食品,而作為普通食品,本就沒有“功效”一說。
其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讓行業很“受傷”。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暴利,產品說明書和標簽不按批準內容印制,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擴大適用人群,變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甚至故意混淆食品與藥品的界限。還有一些企業以取得新資源食品文號、衛生許可證號、地方批準文號等的產品冒充保健食品生產銷售,聲稱保健功能,甚至夸大聲稱治療功能,誤導消費者,嚴重擾亂保健食品市場秩序,給保健食品行業的發展蒙上陰影。
其三,產品標準的缺失,讓監管部門很“受傷”。此次膠原蛋白事件,再次引發了公眾對產品標準缺失的質疑。其實,不僅是膠原蛋白產品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包括此前的純凈水、螺旋藻等事件,也都反映出我國食品保健食品標準的制定嚴重滯后的問題,沒有國標、省標和行標是制約食品保健食品產業發展的一個客觀因素。
其四,法律法規的缺失,讓執法人員很“受傷”。不論是虛假宣傳,還是不同標準生產,造成的后果就是消費者的經濟和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但目前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嚴重滯后,對一些食品保健食品夸大宣傳、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不論是認定還是處罰都使執法人員無法可依,難以作為。
此次膠原蛋白風波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那就是必須加強行業自律和行業監管,進一步加快國家保健食品標準的制定。目前全國食品藥品監管機構改革正在各地有序推進,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對食品生產、流通實行全程監管,這種全程監管機制將有助于引導食品保健食品產業向健康的方向發展。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一系列有關保健食品生產、銷售、宣傳等方面的規章辦法,也表明了國家進一步整頓和規范保健食品生產經營和市場秩序的決心。
來源:中國醫藥報 葉慶茂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