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劑≠違法添加 消費需理性對待


    時間:2013-10-23





      以前,很少有人關注食品添加劑的問題,但隨著蘇丹紅、福爾馬林、三聚氰胺等物質因非法添加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后,很多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心生恐懼,認為只要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物都是有害的,“不含任何添加劑”就是在這樣的消費心理下出現的。



      記者在市內幾家大超市的食品專柜看到,不少食品都在產品說明上標明“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劑”,而且銷量不錯。很多顧客表示,標明不含添加劑的產品讓人感覺比較放心。“我買東西從來不看配料表,上面那些化學名稱都看不懂,也不知道成分里是不是有有害物質。如果廠家承諾不含添加劑,最起碼心里少了很多顧慮。”一位顧客說。



      目前,很多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和違法添加物的認識混淆不清,認為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品都是不太安全或不放心的食品。因此,很有必要明確食品添加劑和違法添加物的區別。



      先看食品添加劑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條:食品添加劑,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從定義來看,為改善食品品質或工藝,按“需要”添加,且這種需要是建立在科學評價和法規標準基礎上的,不能由生產者隨意添加。



      目前,我國共有食品添加劑2000多個品種,包括酸度調節劑、抗結劑、消泡劑、抗氧化劑、漂白劑、膨松劑、著色劑、護色劑、酶制劑、防腐劑、甜味劑、增稠劑、香料等23個類別,每一種食品添加劑都有相應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限量要求。



      食品添加劑和違法添加


      需要說明的是,食品中違法添加物是指除食品主輔原料、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其他添加到食品中的任意物質。這些違法添加物很多屬于工業用的添加劑。此外,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或不按標準使用食品添加劑都應歸屬于在食品中違法使用添加物。如飲料中的塑化劑,一般是在塑料工業中用的添加劑,不屬于食品添加劑。因此,在飲料中使用就屬于違法添加,是人為故意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



      食品添加劑作為現代食品工業的靈魂,大大促進了現代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都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標準作了規定。近年來,美國、歐盟、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推出新的食品添加劑法規,制定、修訂和完善了食品添加劑相關標準,進一步規范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管理。如果按照法規和標準添加和使用,食品添加劑,總體上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安全的。例如,食用油中添加的抗氧化劑BHT,可以讓食用油保存得更久,食用也更健康。



      出現的部分食品安全事件,其實與食品添加劑本身關系不大。例如蘇丹紅、三聚氰胺、塑化劑、墨水粉等,這些都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食品中的違法添加物。這些違法添加物的出現,屬于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應歸類于“食品安保”案件。違法添加行為為什么會在食品中頻現?如果是自然界來的,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完全消除它。比如說微生物污染、新產生的細菌或病毒;違法添加物是人為故意添加,原因可能是為了報復競爭對手,可能為了降低成本,也很可能為了利潤。



      對于人為加入國家標準沒有列入的食品添加劑,監管部門和消費者都很難發現。美國把這些人為的食品安全事件歸結為“食品安保”,由美國國土管理局管理,而因自然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則由FDA管理。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如果這些概念不清楚,最后處理的方式可能被混淆。比如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從牛奶的生產到加工,沒有任何一個過程是“需要”加三聚氰胺的,不可能有的,但給它加了,這樣的事件就是典型的安保事件。如果是安保事件就應該刑事立案,加大對此類案件的處罰力度。


    來源:糖酒快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