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行”轉基因大豆引發爭議


    作者:董 峻    時間:2013-10-22





      今年以來,農業部批準發放了三種轉基因大豆的進口安全證書,隨后又有某媒體刊文認為,轉基因技術既可能蘊含新的機遇也很可能潛藏巨大風險,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未經足夠時間檢驗,我國對此管理失控。

      一時間,經久不息的轉基因紛爭再起波瀾,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反對者和支持者爭論不休,更多的人則是疑慮重重。轉基因技術有什么好處?轉基因食品能吃嗎?是否有必要大力發展這項技術?由于轉基因技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讓公眾認識、理解轉基因技術方面,確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轉基因技術

      是一場農業革命

      自從1996年轉基因作物實現商業化種植以來,這項可能是農業史上最有爭議的技術在反對聲中不斷發展。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統計,2012年全球種植轉基因作物面積達1.7億公頃,與1996年相比增長了100倍,28個國家種植了轉基因作物。

      數據還顯示,全球約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和81%的棉花都是轉基因產品。種植面積排在前5位的國家是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中國種植面積約400萬公頃,居世界第6位,其中絕大部分是轉基因抗蟲棉。

      轉基因技術可能不是未來農業的唯一之路,但由于其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在各國主流生物學家看來,這項技術拓寬了可利用基因的來源,實現了育種工作的可預期、精準、可控、高效,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和時間,是生物育種的技術革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認為,我國有18億畝耕地,即使在去年糧食“九連增”的基礎上,仍舊進口了5800多萬噸大豆,加上大米、小麥、大麥、油菜等,大概是8000萬噸,折成耕地則需要8億畝左右。因此,如果不大力發展轉基因技術、保證糧食自給,可能將不得不放棄油料、棉花等一大批作物的安全。

      據ISAAA統計,從1996年至2011年,轉基因作物增加價值982億美元的農作物產量:其中51%是由于減少生產成本耕犁更少、殺蟲劑噴灑更少以及勞動力更少所得的收益,另外49%來自3.28億噸產量收益。如果在1996年至2011年間轉基因作物沒有產出3.28億噸額外的糧食、飼料和纖維,則需要增加1.087億公頃土地,極有可能使用生態脆弱的貧瘠土地或砍伐熱帶雨林。

      轉基因農作物有助于減少農藥使用量。2010年海南毒豇豆事件就是一個農藥殘留過高的例子。目前大規模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主要是抗除草劑和抗蟲害品種,可以大大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對老百姓和環境都有益。

      另外,培育抗旱新品種也是轉基因育種的一項重要工作。全球氣候變暖更加劇了干旱的頻繁發生。傳統抗旱育種由于在目標物種中缺少合適的遺傳變異,育種效率一直不高。近年來,科學家們在不同物種中鑒定出了一批有重要抗旱作用的相關基因,給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作物新品種提供了條件。

      據國家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林敏介紹,2008年我國啟動實施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這是農業領域唯一的重大專項。2010年國務院又將生物育種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重點支持。2008年至2012年,國家共投入50多億元。但林敏認為,盡管如此,每年平均10多億元的投入也有限,一個國際種業大跨國公司年研發經費投入就超過10億美元。

      中國人不是

      試驗的“小白鼠”

      一部分質疑者認為,西方轉基因大國一方面自己的主糧不搞轉基因,另一方面卻把拿下中國主糧轉基因作為他們的最終戰略目標。“美國人不吃、非洲人寧可餓死也不吃轉基因”的說法流傳。事實如何呢?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物平衡表最新數據顯示:美國這個世界上轉基因作物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86%的玉米、93%的大豆和95%以上的甜菜都是轉基因作物。其中,68%的玉米、72%的大豆、99%的甜菜都用于國內自銷。大概來說,美國市場上七成加工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

      “歐盟嚴禁轉基因”的說法也不準確。據吳孔明介紹,在歐洲,上世紀80年代,歐洲轉基因的研發水平曾一度領先美國,由于態度謹慎,加之貿易保護,如今不僅研發上落后美國,也失去了全球市場。

     但是,歐盟從2009年開始積極調整政策取向,搶抓新一輪轉基因產業發展機遇的意圖十分明顯。2012年,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5國批準種植玉米、油菜、土豆、大豆、甜菜等5種轉基因作物,除了極少數是作飼料或工業用途,絕大部分都是用于食品。

      歐盟最近的一份官方報告聲明,從涵蓋超過25年的時間、涉及500多個獨立研究小組的130多個研究項目得出的主要結論是:生物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其自身并不比常規育種技術風險更大。

      在鄰國日本,連續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進口國、第三大大豆進口國,2010年日本進口了1434.3萬噸美國玉米、234.7萬噸美國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轉基因品種。

      在我國,大力推進轉基因技術與產業發展是國家戰略。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包括功能基因克隆、遺傳轉化、品種選育、安全評價、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等各環節在內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轉基因作物研究開發的整體水平已領先于發展中國家。

      近年來,在轉基因重大專項的帶動下,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獨立自主的轉基因育種技術研發體系,取得了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抗蟲轉基因水稻、轉植酸酶基因玉米、高品質奶牛等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標志性成果,在抗蟲轉基因玉米、優質纖維棉花、抗病小麥、抗除草劑大豆、抗病轉基因豬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新技術帶來的風險

      能有效預防

      轉基因技術本身是一柄“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能存在風險或被用于“邪惡目的”,但這類似核能既可發電也可造原子彈、菜刀既可做飯也可用來殺人,技術本身沒有善惡屬性。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明確觀點。

      還有一些人們的擔心是,與傳統育種相比,轉基因技術打破了物種的生殖隔離屏障,使動物、植物、微生物三界的遺傳物質實現了交流。正因為如此,為預防一些可能對人體健康或環境安全有害的基因轉入受體生物,或者由于基因操作引起受體生物產生不可預期的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各國政府都極端重視和評估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如今,風險性分析是世界各國進行食品安全評價的基本原則,是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在1997年提出的用于評價食品、飲料、飼料中的添加劑、污染物、毒素和致病菌對人體或動物潛在副作用的科學程序,已成為國際上開展食品風險性評價、制定風險性評價標準和管理辦法以及進行風險性信息交流的基礎和通用方法。

      大多數國家都有專門機構負責轉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評價,在美國主要是食品藥品局(FDA)負責,歐盟是歐盟食品安全局負責,中國是農業部負責。各國安全評價的程序和方法雖然有所不同,但總的評價原則都是按照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制定的,包括科學原則、比較分析原則、個案分析原則等。轉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過嚴格的安全評價和審批程序,比以往任何一種食品的安全評價都要嚴格。

      2001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建立了由農業、科技、衛生、食品、環保、檢驗檢疫等12個部門組成的部際聯席會議,并推薦組建了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負責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依據條例,制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進口、標識、加工、進出境等5個管理辦法,發布實施了近百項國家標準,認定了39個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督檢驗測試機構。

      由于我國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是2001年頒布的,而我國的轉基因研發工作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863”計劃支持下已經開始,在法規實施前有研發單位的材料交換導致轉基因水稻的零星擴散,但經過多年的清除,已經基本得到控制。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董 峻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