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價差翻倍 誰慣壞了洋品牌?


    時間:2013-10-16





      近日,媒體對于星巴克原材料價格的大揭底,著實讓熱衷于星巴克情調的“小資”們大跌眼鏡。據報道,一個星巴克的馬克杯,國內售價100元左右,而美國的售價卻僅有10美元,而價格百元的馬克杯杯底卻赫然印著“Made in China”。是什么縱容了洋品牌的如此高傲?

      在國外,星巴克實際上只是一個大眾化的品牌。以美國的平均年薪約5萬美元計算,即約4100美元/月,每天喝一杯最多也不過4美元的星巴克,就相當于在中國喝一瓶最普通的飲料。然而,就是這個美國的普通“飲料”品牌在中國上千年茶文化的國度賣著高價卻仍受到人們的追捧。

      據一份全球多個城市的調研顯示,星巴克在北京的價格高于東京、紐約、香港、倫敦等城市。其中,一款在倫敦售價3.81美元的星巴克咖啡到了北京變成了4.81美元,提升26%,而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卻遠遠低于紐約、倫敦等城市。

      其實,國內外價差顯著的不只是星巴克,還有汽車、服裝箱包、化妝品、奶粉品牌等。比如,國外二線服裝品牌Levi''s李維斯,一條牛仔褲在中國要賣1000元左右,而在美國一條牛仔褲只賣30美元-40美元,折合人民幣200多元;化妝品品牌CLINIQUE倩碧、箱包Coach蔻馳等在美國定為中端的商品,來到中國之后,都搖身一變成為了價格高昂的上等商品甚至奢侈品;尤其是洋奶粉,一些品牌國內外甚至有著近三倍的價差,卻仍然是國內年輕媽媽們的首選。是什么原因使得高價的洋貨總是會得到國內消費者的追捧?

      不可否認,多數洋品牌特別是一線品牌由于歷史悠久、管理規范、信譽良好,以及品牌所傳達的文化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據世界品牌實驗室和世界經理人集團近日共同發布的“亞洲品牌忠誠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心目中的前10名品牌都是外國品牌。在不少人眼里,洋品牌就意味著“高端大氣上檔次”,甚至還有一些人把某個品牌是否在一座城市開店當成了評判這座城市層次高低的標準。

      然而,國內消費者的盲目崇洋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便宜沒好貨”的消費觀念卻寵壞了這些來華發展的洋品牌:一些洋品牌用國內外兩個標準管理中國公司,在生產、銷售環節存在不少漏洞卻有恃無恐;一些品牌屢屢出現質量問題后,卻聲稱他們的商品銷量一直很好,沒有什么問題;也更是縱容了國外中低端品牌甚至國內生產的“貼牌”產品價格翻番后在中國出售。

      “洋品牌”的傲慢同時也映射出本土品牌難以突圍之困:我國有世界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卻沒有一個世界級的品牌汽車;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服裝箱包生產出口國,卻出不了LV、愛馬仕等頂級奢侈品;我國有著巨大的奶粉消費群體,卻讓洋奶粉壟斷了市場。歸根到底,本土品牌與“洋品牌”在產品質量、研發創新、品牌營銷、企業文件等多方面是有著巨大差距的。

      筆者認為,首先,應為自主品牌發展營造良好氛圍,為品牌企業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并聯合各個部門加強市場監管,而本土企業自身也應在產品質量、服務水平、技術創新,研發等方面下狠功夫,創出有自己特色的品牌才能在已是世界品牌林立的中國市場中站立起來。其次,國內消費者應堅持適度、理性的消費觀念,不可一味迷信洋品牌,擯棄攀比心理,杜絕盲目消費,不以價格、名氣作為衡量商品質量的唯一標準。此外,還應注意運用國際一體化標準維護自身權益,防止個別洋品牌隨意降低質量標準、損害消費者利益。

    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