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企業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知名投資人但斌在微博上曾有這樣的感嘆,這是白酒行業現狀的真實寫照嗎?
記者在國慶節后的第一天,隨機走訪了北京西三環附近一家大型購物中心的高檔酒類專營店——“集品堂”,了解了一下節日期間的各大高檔酒類的銷售情況。
記者剛走到專柜前,就看到兩位購買了一箱飛天茅臺的顧客正在開發票。記者詢問專柜銷售人員目前賣得最好的高檔酒,銷售人員推薦了飛天茅臺和五糧液68典藏系列,分別是1430元/瓶和1980元/瓶。
銷售人員強調,“因為是商場消費可以開發票,所以價格上無任何優惠。”他很熱心地告訴記者,雖然有很多對高檔白酒消費不利的因素,但是從中秋和國慶兩節期間該店的銷售來看,還是不錯的。
隨后記者又致電北京西城區愛民街附近的茅臺專賣店,對方稱,“飛天茅臺對外的報價雖然是1430元/瓶,如果買得多的話,可以便宜到1200元/瓶左右。”
“商場酒類價格和專營店價格不統一,說明茅臺價格體系有點亂,管理上更混亂。”一位從事白酒行業的人士對記者表示。
本期《投資者報》整理研究了A股釀酒行業29家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從公司近幾年的預收賬款和應收賬款變化情況,來看當前釀酒行業面臨的困局。
研究結果顯示,釀酒行業的預收賬款普遍下滑,而應收賬款卻在增加。其中,應收賬款一直是白酒公司調節利潤的“蓄水池”,對白酒公司的業績可以起到很好的平滑作用。應收賬款的增加往往意味著經銷商的欠款上升、酒企的賒賬交易增加,這凸顯白酒行業銷售不利風險也在增多。
白酒行業:預收款下滑一半
從今年初到10月10日,白酒行業股價平均跌幅近40%,成為釀酒行業中降幅最大的。從影響白酒公司未來營收的重要指標——預收賬款來看,中報顯示,A股白酒類上市公司預收賬款總計82.37億元,同比下降51%,其未來業績不容樂觀。
白酒行業的調整在繼續,并仍有加劇趨勢,雖然四季度是白酒的傳統旺季,但剔除季節性因素,營收環比或略有上升, 但同比數據仍舊堪憂。
而白酒行業整體重新完成調整也需在經銷商度過寒冬、社會去庫存、高低兩端白酒消費扎實之后才有可能。根據歷史經驗,茅臺終端價格大幅下降的時候,都是行業調整來臨的前兆。
白酒企業普遍實行的是“先打款后發貨”政策,預收賬款的增減暗示著白酒企業的前景。若預收賬款大幅下降,則預示著經銷商對下階段銷售的看淡,白酒企業通常的“壓貨”做法將面臨壓力。限制“三公消費”政策對貴州茅臺的影響有多大,從茅臺今年中報業績就可見一斑,其預收賬款同比大降八成。
據了解,制造業企業所采用的財務記賬方式為,客戶給企業打款后,只要沒有開票,企業就不會發貨,這筆錢就計入預收賬款中,一旦開票發貨后,該筆賬款即進入銷售收入中。而預收賬款在白酒行業中表現較為突出,這也給了企業調節利潤的最好籌碼。
據公司中報統計,水井坊、五糧液、沱牌舍得三家白酒企業的預收賬款分別下降了72%、54%、16%;而三家公司的應收賬款合共近3億元。由于龍頭酒企通常都是經銷商提前打款,預收賬款大幅縮水而應收賬款的增加,令其未來業績表現蒙上陰影。
啤酒行業:旺季效應不強
與白酒企業類似,啤酒行業也呈現預收款下降,應收款增長的趨勢。從中報的數據來看,啤酒行業的8家上市公司的預收賬款有6家縮減。與此同時,啤酒類企業應收賬款達到9.5億元,同比增長15%,僅次于黃酒類公司。
截至8月,我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3603萬千升,同比增長3%。就累計產量增速水平來看,比上年同期下降1.74個百分點,環比則繼續下降1.02個百分點。其中,8月單月實現產量564萬千升,同比下滑1.53%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7.81個百分點,環比下滑2.76個百分點。
今年的啤酒市場看似缺少了往年的并購、重組的熱鬧,一片祥和。但實際上,在整個行業走向寡頭競爭的背景下,各巨頭并未停止爭奪與較量。只不過,沒有了“搶地盤”式的明爭,寡頭們順應市場將戰爭轉向了提升品牌價值和影響力的“暗斗”。
雪花啤酒的“臉譜”和青島啤酒三款新品的先后問世都表明啤酒寡頭們想在高端市場發力。如青島啤酒推出的新品“鴻運當頭”,記者目前在青啤的網購旗艦店查詢到,473ml裝的每瓶售價29元。
談到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啤酒企業在應對市場競爭和新產品研發。有媒體曾報道,日本啤酒制造商今夏在日本啤酒季上提供了許多新奇的口味,希望吸引包括女性在內的年輕客群。最特別的是其中啤酒可調入鳳梨、葡萄柚和番茄汁等。而國內的啤酒市場似乎并沒有過多針對女性群體,又新穎的產品推出,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葡萄酒:業績已下滑兩成
從上市公司的中報來看,葡萄酒行業上半年營業收入達到29億元,凈利潤近7億元,收入利潤均同比下滑近兩成。
受限制“三公消費”政策影響以及進口葡萄酒的壓力,今年上半年整個行業收入、利潤總額負增長幅度繼續擴大。
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前6月,我國葡萄酒行業實現收入193億元,同比下降3%,實現利潤總額21億元,同比下降17%。收入與利潤總額增速繼續延續上月走勢,均為負值,且下降幅度進一步擴大,顯示出行業景氣低迷、競爭加劇對于利潤的拖累。進口酒持續對行業產銷、營收特別是利潤造成負面影響。
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市場,銷量近兩億箱。但是2012年,由于中國政府嚴打鋪張浪費、公款吃喝,特別是昂貴的酒類消費,在高端白酒市場受到打擊同時,葡萄酒消費也受到沖擊。
此外,進口葡萄酒已經占據國內葡萄酒40%的市場份額,其中來自歐盟的葡萄酒在進口葡萄酒總量中的比例是60%。雖然歐盟進口葡萄酒受到我國“雙反”調查,但在消費市場進口葡萄酒并未如預期漲價,其給國內葡萄酒企帶來的壓力不容小覷。
來源:投資者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