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金秋,開展了24屆的全國質量月碩果累累。近日,在國家質檢總局、中宣部等相關部門的重視下,由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經濟網等16家中央新聞單位組成的記者團一行30余人深入基層,來到位于四川成都的中糧集團成都產業園和位于四川省眉山市的中糧蒙牛眉山工廠深入采訪,了解到中糧集團作為中國食品行業“國字號”的領軍企業,弘揚誠信文化,發揮主體作用,創新食品安全風險監控機制,為消費者奉獻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的食品,在踐行質量強國夢的過程中開創了獨特的全產業鏈質量安全風險控制模式。
開創全產業鏈質量安全控制機制保障
中糧集團黨組成員兼集團質量與安全管理部總監萬早田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食品安全是時代賦予每一家企業的社會責任,中糧集團作為深具責任感的國有企業,經過多方努力,創新出由田間到餐桌所覆蓋的種植養殖、食品加工、物流銷售等多個環節構成的完整產業鏈系統,產業鏈下游在信息方面為上游提供支持,上游在質量安全方面為下游提供保障,從而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有效風險控制。
萬早田在介紹中糧集團的食品安全體系建設時表示,中糧集團作為 “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FSI”董事會成員單位,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創新模式得到世界成員單位的高度贊賞,去年還把董事會班師到中糧集團來召開,并認為中糧集團對世界食品安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為此,深感自豪的萬早田說,中糧的模式完全可以分享標桿企業的質量安全管控體系,讓全社會加強合作,攜手解決全世界面臨的問題。
萬早田表示,在中糧集團內部,質量安全是生命線之一,與員工的考核體系掛鉤。外部條件方面,中糧集團要靠食品安全體系的管控影響供應商和相關方,無論是不是世界500強企業,只要是中糧的相關方,都要符合中糧的標準。而且,食品安全僅靠一家企業是不能完成的,需要與生產相關方加強合作,協同解決問題。
蒙牛汲取教訓 增加18項檢測關口 原奶入廠嚴上加嚴
9月26日,采訪團來到中糧蒙牛眉山工廠跟隨牛奶生產流程,見證了從原奶入廠、檢驗接收到成品出庫的生產全程,對眉山工廠進行了深入采訪。
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由于自中糧全面接管蒙牛以來,該公司自上到下進行了全面的質量體系梳理,取得明顯成效。
針對百姓關心的曾經被曝光檢出過黃曲霉素檢測體系問題,眉山工廠負責人介紹說:“為了全面保障產品質量,我們從飼料管理、原奶檢測與成品檢測等方面加強管控。投入了靈敏度更好、速度更快的檢測試紙,5到10分鐘即可出具結果。同時在最關鍵的原奶檢測環節,我們加大了人員、資金、設備的投入,購入了以前科研機構才有的檢測設備,提升了檢測的專業性。在檢測指標上,在29項國家檢測項目上又增加了18項,嚴把原奶入廠質量關。”
眉山工廠系統的質量管理措施也獲得國家機構的認可,6月份,眉山事業部順利通過國家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現場評審,這標志著眉山工廠成為“國家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單位。
蒙牛乳業助理副總裁王艷松表示:“加入中糧集團以來,蒙牛搭建了覆蓋整個產業鏈從‘田園到餐桌’的全鏈條質量體系,同時還建立了‘四駕馬車’質量安全管理架構,讓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獨立于其他體系之外,從制度上保障食品安全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同時還引入了愛氏晨曦Arla Foods、達能集團Danone、新西蘭安碩AsureQuality等戰略伙伴,對標國際,系統提升質量管理。”
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為確保奶源,去年九月份蒙牛集團宣布未來5年內將投資30億-35億元,加大自建牧場力度,2015年實現原奶100%來自規模化牧場。蒙牛引進丹麥牧場管理體系,按國際標準對牧場進行設計和管理,對奶站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其轉型為牧場小區。
蒙牛的牧場建設也在持續推進,2012年至今,蒙牛自建牧場富源牧業一期項目先后已有八座牧場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已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引進奶牛1.4萬頭,目前宿遷牧場、賽罕牧場和托縣牧場已經進入運營階段,預計2013年底,八個牧場全部進牛,奶牛存欄達到3萬頭;中丹兩國農業部牽頭的示范性牧場同步在蒙牛開工建設,牧場按照丹麥牧場進行規劃建設,幫助蒙牛奶源建設對標國際水平,讓國外先進乳業經驗在中國落地實施。
目前,蒙牛的規模化、集約化牧場奶源比例為94%,奶源建設國內領先。預計2015年實現原奶100%來自規模化牧場。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