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原材料普遍漲價給食品行業帶來了極大壓力。當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行業充分競爭,短期內企業毛利率和經營業績下滑,市場表現低迷。
在這一壓力下,“一漲了之”并不是解決成本上漲的良策。通過企業提升產品、技術、商業模式的掌控力,繼而獲得優勢掌握定價能力才是企業夢寐以求的目標。一旦企業獲得產品定價權,不僅能夠對抗成本增長風險,還能從根本上獲得話語權。面對洶涌而來的漲價潮,以及不斷惡化的競爭局面,食品企業該如何獲取定價權?
重框經營目標和定位
食品企業應該跳出價格本身,審視自身所處階段和發展程度。在掌握定價權之前,最主要的是企業要先行轉變觀念,重新設定經營目標方向和定位。如今,“三低”模式即低成本、低價格、低價值之路已經難以為繼,有作為的企業應該思考的是產品要如何從“三低”向“三高”走。當前,高成本將持續一段時間。當然高成本、高價格背后一定是高價值,企業在為市場、消費者創造高價值同時也是為自身創造高價值。
總之,要想掌握產品定價權,需要企業決策人考慮經營方向,從戰略出發重新審視企業定位。這樣可能會面臨短期內的利益損失,但如果只從成本、毛利、漲價這些細節來考慮,企業將難以走出處處受困的怪圈。
洞察消費升級機會點
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消費是一切行為的原點。有些企業也在試圖嘗試“三高”路線,但是不知道具體應該如何制定。這就要求企業切實洞察產業升級,尤其是消費升級,進而從消費驅動的角度盡快探索消費升級背后存在哪些機會點。
許多廚房餐桌品牌的升級就是很好的例子。過去吃雞蛋沒有品牌,現在雞蛋不僅有品牌,還不斷提升自己的附加值,如與米其林三星廚師合作。廚房餐桌整體升級將為多數品牌提供發展機遇。再看椰汁行業,“椰樹”品牌原本有著先發優勢。而從消費洞察來講,近兩年消費者需要更加新鮮的椰汁產品,因此椰汁新貴們抓住了“生榨”概念,從配方到形象對原有品類進行升級。再如近年流行的NFC果汁、山楂汁等,這些現象需要企業深刻洞察和捕捉。
雙相契合建立直接聯系
在大食品領域,有些企業還停留在賣產品的階段。隨著新一代消費者興起以及互聯網消費崛起,如今的消費需求不僅僅是物質需求,而是文化、情感以及價值需求,因此企業需要將品牌建設與消費者需求契合,與用戶建立直接聯系。品牌建設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真正解決的問題是洞察消費者需求的前提下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產品僅僅是一種載體,企業需要通過載體與消費者之間進行價值交換,這也是品牌建設的關鍵。
此外,品牌要有自己的核心主張,與消費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塑造能夠讓消費者產生關聯和愉悅的、代表品牌精神的一個圖騰,來表達產品要為消費者輸出什么、給消費者提供怎樣的購買理由。
模式需與企業轉型匹配
企業擁有轉型的信心和決心,并找到方法前提下,還需要運營模式與之相匹配。包括產業模式、管理模式、組織模式。前面談到了產品、品牌要以消費需求為思考問題的原點。那么企業內部模式怎樣才能和轉型戰略相匹配?
運營模式多種多樣,企業要基于前面的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比如有很多企業習慣做產業鏈。以恒陽牛肉為例,一直踐行全產業鏈模式,并在南美、澳大利亞等地建立基地,不斷擴大養殖規模。這也是一種產業整合模式。當然,產業模式不一定要自建產業鏈,但一定要有企業自己的模式。
此外,還有市場運作模式。以某企業的“暖茶模式”為例,用一個或大或小的暖柜擺放在終端,主要陳列純正的大紅袍茶飲料,同時配置了咖啡、奶茶等產品,去年在華東市場投放后反饋情況非常好。其實這個“暖柜”本身是冷暖兩用柜,但主打“暖”模式,形成了消費場景區隔。表面來看這是一種簡單的終端操作,實際是對消費市場機會洞察之后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模式的匹配。企業往往可以設計定位,但在模式匹配時卻不盡如人意。
對于食品企業而言,借助外部因素實現品牌、產品升級贏得定價權需要進行多方面努力。如何找準方向、把握消費、確定模式,則是提升產品品質、品牌附加值的重中之重。(馮媛)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