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舉行的食安委第一次全體會議指出,要全面落實各方責任,地方政府“守土有責”,監管部門履職盡責,企業承擔主體首責,消費者主動參與、對自身負責,加快形成全社會共治格局,匯聚起維護食品安全的強大合力,以食品安全的實際成果取信于民。
食品安全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和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管理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但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隱患風險依然存在,距離人民群眾的希望還有較大差距,食品安全面臨的形勢仍十分嚴峻。
當下,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承認食品安全是個復雜問題,任何單一部門都難以獨自面對和解決。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各部門齊抓共管,更有利于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目前在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仍存在管理職能重疊,部門利益分割,部門與部門間協調困難,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下等問題。就政府部門來說,由于協調聯動機制的缺失,加上管理手段、方式方法落伍,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有些時候甚至出現了相互推諉扯皮的怪象;就部分食品經營者來說,責任意識匱乏,自律精神欠缺,甚至會見利忘義;對于消費者來說,勢單力薄,缺少相應的應對知識和手段。看似人人有責,但仍擋不住問題出現。跨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能有效消除各部門扯皮和不盡責的弊病,也可以走出單個部門力量薄弱的困境。
對消費者主動參與的強調,體現對社會力量參與的重視,有利于建立共贏的合作治理模式。食品安全問題關乎民生,直接影響消費者最根本的生命和健康權利。缺少公眾參與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肯定是殘缺不全的。因此,有關部門除了主動聽取公眾意見外,還應通過設立食品安全信箱、熱線電話和媒體曝光等方式,充分發揮消費者在食品安全監管機制中的作用。
全面落實各方責任,形成全社會共治格局,有利于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從重視事后處理轉向重視事前預防。事故預防是治本,事故處理是治標,這在食品安全治理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對“地方政府守土有責,監管部門履職盡責,企業承擔主體首責,消費者主動參與、對自身負責,加快形成全社會共治格局”的強調,既是一種現實倒逼,也是走出“事后重視”怪圈的必然要求。
面對食品安全的新挑戰,政府部門應著力提高監管能力,深入開展治理整頓,促進企業誠信自律,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讓“共治格局”早日發揮作用。
來源: 新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