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對主產國棕櫚油產量增加的憂慮蓋過出口需求的影響,棕櫚油期價逐漸進入“秋乏”狀態,而由于自身比價優勢缺失、美豆天氣升水泡沫正被擠出,行情有可能提前“入冬”,期價重心將會繼續下移。
8月棕櫚油在國內雙節備貨和美豆天氣炒作“庇護”下,一改跌跌不休的慘淡而進入反彈周期,期現價格大秀“蒸蒸日上”之意,不過,表面繁榮難掩大勢偏空的本質,8月底以來期價觸頂回落,進入9月份盤面秋意漸濃。雖然受主產國出口需求強勁及成本因素支撐,短期市場下跌動能略顯不足,使得行情陷入僵局走勢,但隨著炒作焦點向產量增長、豆棕價差回歸、需求面臨替代等方面轉移,一旦美豆“塌陷”風險積聚,棕櫚油也將獨木難支,期價料重歸跌途,再創新低是大概率事件。
產量增長已然“上位”
主產國馬來西亞出口持續強勁一度為棕櫚油上漲帶來契機,令多頭信心滿滿,助推BMD毛棕櫚油期價在8月28日更是沖擊2480~2500林吉特/噸的關鍵阻力,但是隨著這一利好的逐漸釋放,產量增長等利空因素不斷“上位”,成為壓倒期價的致命“武器”。
數據顯示,8月份馬來西亞棕櫚油出口環比增加6.5%~7.6%,至149萬~150萬噸的水平。乍一看,海外市場的食用和生物燃料需求趨于持續向好,但這并未剔除馬來西亞貨幣連續貶值對出口數據的提振因素,不能代表市場的真實消費,而且這一利好在經過交易商的充分消化后,后期繼續完美修飾的可能性減小,取而代之的將是供給端口壓力對盤面的利空。
實際上,自7月份開始,馬來西亞棕櫚油生產便進入年內旺季周期,而今年2~7月份產量環比增長依此為2.2%、3.2%、1.2%、2.9%和18.0%,暗示未來2~3個月產量增加將會提速,一旦出口需求遜于預期,必將導致主產國進入庫存重建期,從而令期價承受較大的下跌壓力。
比價優勢日漸缺失
夏季本該是棕櫚油表現的時點,但今年國內消費旺季不旺,隨著中秋、十一雙節到來、氣溫降低,終端市場將對豆油有所青睞,棕櫚油需求將受到抑制。在上半年豆棕油期現價差經歷大幅收斂之后,目前價差整體處于回升修復階段,期貨1401、1405合約價差分別在1600元/噸和1400元/噸上下50元/噸的空間波動,而現貨四級豆油與24度棕櫚油價差則維持在1500~1550元/噸左右,仍低于近一年半以來的均值水平,說明棕櫚油比價優勢正在不斷缺失,對價格而言是一種隱性利空。
二季度以來,國內棕櫚油便進入緩慢的去庫存化階段,目前庫存降至114萬噸左右,較4月中旬154萬噸的年內高點下滑了約40萬噸。雖然月均消化近10萬噸,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脹庫背景下5~7月份的進口步伐趨緩所致,而且當前的庫存水平較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同期高125.7%、127.5%和65.5%,意味著龐大的庫存壓力始終是制約期價走升的重要砝碼,令多方退避三舍。
其實,從內外聯動性來看,雖然馬來西亞衍生品交易所(BMD)盤面的大幅走高令國內期價重心上移,但內弱外強的結構非常明顯,同時進口成本的提高導致棕櫚油內外價格倒掛程度加深,使得大連盤面仍傾向于表現為滯漲跟跌的特點,而如果倒掛局面緩解,對應的又將是進口數量的攀升,對于期價而言都不是好“兆頭”。
美豆“空”氣將會重現
作為豆類油脂板塊的“領頭羊”美豆來說,隨著天氣炒作潮水的逐漸褪去,市場“空”氣料會變得凝重,由于美豆期價在9月中上旬見頂是大概率事件,對于多頭主力將起到慣性的震懾作用。
回首整個8月份,受階段性干旱高溫天氣困擾,美豆生長遭受壓力,為多頭點燃“一把火”,并給予棕櫚油市場一定的提振,BMD毛棕櫚油11月基準合約自2133林吉特/噸一路上漲至最高點2485林吉特/噸,大連棕櫚油1401合約則從5306元/噸升至最高5862元/噸,期間最大累計漲幅分別為16.5%和10.5%,這一度勾起交易商紛紛看多的欲望。
盡管8月底各大機構紛紛下調2013/14年度美豆單產預估,普遍為41.4~42.4蒲式耳/英畝的水平,低于美國農業部8月份供需報告中42.6蒲式耳/英畝的數據,使得炒作熱度不斷發酵,力圖助推美豆期價更上層樓。然而,在價格表現上,1400美分/蒲式耳一帶依然是美豆11月合約較難跨越的“門檻”,而且當前期價筑頂跡象愈發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農業部每周作物生長報告數據顯示,截至9月1日當周,美豆生長優良率由此前一周的58%下滑至54%,反應作物受損程度可能增加,但期價不漲反跌,凸顯市場拋售壓力正日益加大。
整體而言,隨著市場對主產國棕櫚油產量增加的憂慮蓋過出口需求的影響,棕櫚油期價將逐漸進入“秋乏”狀態,而由于自身比價優勢缺失、美豆天氣升水泡沫正被擠出,行情有可能提前“入冬”,期價重心將會繼續下移。技術上,P1401合約在5800元/噸之下大勢偏空結構就會延續,雖然短期在5500~5550元/噸左右的頸線位置料受到一定支撐,但8月中旬以來的緩慢上漲趨勢線已被打破,不規則的“M”頭將最終形成,價格跌勢不久就會重啟,前期低點5300元/噸一線預計很難撐住。
來源:慧聰食品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