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球華人保健(功能)食品科技大會”在北京大學拉開序幕。大會以“功能食品,膳食營養與人體健康”為主題,旨在夯實保健食品的科學基礎,為國民健康與生活質量的改善有所作為,并呈現出新資源、新視角、新趨勢三大亮點。
生物轉化對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藥物前體化合物的轉化、有機化合物的不對稱合成、光學活性化合物的拆分、活性成分篩選及新藥和保健食品開發提供了一個新穎的研究視角。
會上,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CIFST功能食品分會理事長劉昕表示,通過生物轉化作為輔助手段對天然產物進行結構修飾,從而獲取和篩選創新先導新藥及保健食品的一種方法,他還以將人參、西洋參中的皂苷轉化為藥用價值更高的稀有人參皂苷、將管花肉蓯蓉中富含的松果菊苷轉化為具有控糖療效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毛蕊花糖苷等新的設計思路為例予以說明。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衛生部微量元素營養重點實驗室主任楊曉光認為,中國面臨的營養挑戰。楊曉光說,營養缺乏和營養不平衡仍舊是我國居民面臨的嚴重的雙重挑戰,其中,在我國居民中,如鐵、維生素A微量營養素的缺乏普遍存在,因此保健應從營養方面下功夫。
龍眼花、香椿、花生這些不起眼的普通食材,經過專家們的慧眼和不懈研發,挖掘出特殊功能成分,用于預防疾病,因此也被視為一種新的資源。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研究員、副所長王強分享了自己及其團隊充分利用花生榨油之后的副產物,提高產品附加值,建立花生短肽綠色高效制備技術經驗,明確高活性組分,并進行結構表征和構效分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孫寶國從宏觀角度探討了我國功能食品的發展趨勢,認為普通食品功能化是未來增長點。孫寶國介紹說,我國功能食品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功能食品的品種更加多樣化;二是功能食品的功能多樣化;三是普通食品功能化。“其中,普通食品功能化是該市場增長的主要方面。”孫寶國說。
中國經濟網記者從大會上獲悉,此次大會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功能食品分會主辦、北京大學工學院和《中國食品學報》雜志社承辦。匯聚了來自臺灣、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江蘇、浙江等數十家海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及政府相關部門,涵蓋兩岸三地的華人科學家、學者和企業家共200多人。
據了解,此次會議共收到了來自兩岸三地百余家高校及科研機構共計150多篇論文摘要,內容涉及功能因子篩選、功效及安全性評價、保健食品活性成分的作用機理、傳統食材的功能活性探索、新資源食品與生物技術以及膳食補充劑的研發等。這些內容均為與會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華人保健食品科學家的研究前沿。
來源:中國經濟網 王城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