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國有機食品認證亂象重重。黑龍江綠環有機食品認證有限公司、湖南歐格有機認證公司被取消認證資格、吊銷認證執照。據悉,2012年7月之前,國內認證每年交兩萬元年檢費即可獲得通過。
近年來,有機食品的概念早已風靡全國。在國人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作為一種強調不使用農藥、化肥及其他生長藥劑,且不采用轉基因技術的種植產品,有機食品自然成為中國消費者在以健康、綠色及生態為導向的食品采購中的重要選項。
既然作為相對特殊且高價的產品,那么來自專業機構的認證就必不可少。但不幸的是,盡管貼著各式各樣的認證標簽,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不合格產品卻依然層出不窮。在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中,認證機構很難保持專業性和獨立性。可以說,認證混亂與虛假是我國有機食品產業鏈中人所共知的弊病,而作為監督鏈條上游的有關部門,也常常監管不力,不僅使消費者追求更健康飲食的愿望落空,也侵害了他們的合法權益,加劇了不安全感。
和其他食品安全問題相較特殊的是,認證工作本來就需要充足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屬于現代社會中的“專家系統”,一般來說都遠遠超出了普通的消費者的認知范圍和生活經驗,不易直接為普通人感知和監督。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往往只能處于“無知”或“聽信”的盲目狀態。資質不足的假認證機構自不必說,即便其機構確有認證資格,若其與委托認證方供銷商有利益輸送關系,也可將不達標產品認證為合格。而作為認證機構的認證者,同樣也是最上游的監督者,政府相關部門也難以時時處在消費者的監督視野中。
由此可見,有機食品認證亂象的癥結在于其生產、認證和上市均處于同一條封閉的產業鏈,將普通消費者隔絕在外,使得消費者因信息不對稱而不能充分參與市場博弈,只能被動地處于市場的終端和下游,承受被欺騙的惡果。因此,問題解決的根本在于,如何能保證消費者在有機食品認證中的參與權,讓他們有機會去為自己的事做主。
顯然,讓消費者穿著白大褂走進實驗室并不現實,我們可以從另一片廣闊的天地中實現逆襲。不妨嘗試從社會創新的路徑出發,將有機食品的培育做成一場熱烈的民間行動。有民間組織資助下的小規模有機種植實驗,依靠傳統農業技術實現貨真價實的有機食品。耶魯大學就有學生們自己開辟了一塊田,卷著褲腿扛著鋤頭來實踐有機農場。故不妨以民間行動的方式倒逼市場運作,參與市場博弈,以積極的民間行動終結有機食品亂象。
來源:廣州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