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奶粉質量問題持續發酵亂局期待真英雄


    時間:2013-08-26





      洋奶粉質量引發的問題還在發酵。日前,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從新西蘭Westland公司進口的兩批乳鐵蛋白中又被國家質檢總局檢出硝酸鹽含量異常,雖然因發現及時產品未進入流通消費環節,但整條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人士還是如臨大敵,不敢有絲毫懈怠。連日來,國內陸續發現的一系列洋奶粉有毒事件已經將洋奶粉高質量神話擊成齏粉,中國奶粉行業再次動蕩不堪。

      市場終端的消費者自是早已苦不堪言,包括達能、娃哈哈、雅培等等諸多乳品企業也跟著深受其害。其實,這些企業巨頭自身無不具有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和糾錯體系,而且,以與奶粉巨頭恒天然合作的企業為例,相關乳企與恒天然合作條款中一直明確具有防范原料質量風險的及時告知義務,但對恒天然此次肉瘤桿菌的發現,一整套看似科學的體系并未發生應有的作用。

      與以前的一些事件不同,此番洋奶粉中檢驗出的肉瘤桿菌致使大量的濃縮乳清蛋白粉原料受到污染,但會不會有孩子因此而染病尚不得而知。奶粉市場為什么會是這樣?

      雞蛋都在一個籃子里

      1993年,國際乳業巨頭達能、帕瑪拉特、卡夫、雀巢等大鱷紛紛投資中國。1999年,中國乳品行業開始進入國外市場夢寐以求的“黃金十年”。激烈的競爭喚醒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直到2008年奶粉事件爆發。

      讓業內不堪回首的2008年奶粉事件最初即是由已經不復存在的國內奶粉巨頭三鹿集團引爆。其實,彼時的三鹿集團,已經打上了此次洋奶粉事件始作俑者“恒天然”的烙印——2005年,恒天然收購了三鹿43%的股份。

      三鹿股份為什么會被收購?自然是因為缺錢。更何況,能夠和強大的世界奶粉巨頭恒天然聯姻,是多少人做夢都不曾想到的,即便是三鹿集團當時穩坐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頭把交椅”。

      總部位于新西蘭的恒天然一直位居產業鏈上游,靠傳統的奶農合作社提供低附加值乳制品供應商起家。在產權上,它屬于新西蘭1.1萬名奶農所有,控制著當地95%的奶源。在這方面,恒天然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低價優質的奶源是傳統合作社乃至整個新西蘭乳業的基石,七分原料三分工藝,奶源才是這個行業最主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隨著中國市場的急速擴張,奶源越來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許多奶企開始尋求賺錢的終南捷徑,即不用自建奶源,直接從國外進口乳清蛋白粉,用干法工藝生產奶粉。這種急于求成的投機極大地傷害了養殖業,因為“企業沒人愿意去養牛了”。“5年之中,奶粉的終端售價翻了一番,恒天然也從中國第四大客戶躍升為最大客戶,進口量增長了近5倍。”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說。

      成批成批的中國奶企去新西蘭引進奶源。雅士利、美贊臣、惠氏等奶粉企業均是恒天然的合作伙伴,廣告商們更是不遺余力地宣傳和標榜新西蘭奶粉的純凈和完美。

      殊不知,自從2001年恒天然長期保持的世界最低牛奶生產成本被阿根廷打破之后,新西蘭就開始不惜代價哪怕是犧牲國內競爭市場也要換取乳業議價能力和全球市場份額,收購中國奶粉老大三鹿集團重整奶源乃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部分。2007年,恒天然在河北唐山建立起在中國的第一個牧場,從一個產品投資者變成一個產業投資者。由于“地方政府盲目要政績,恒天然深度染指中國乳業”。

      2009年和2011年,掌握定價權的恒天然通過兩次提價,造成了全行業的產品價格上揚。而尤其為人所詬病的是,在數次事故中,恒天然均涉嫌瞞報遲報——2011年9月,恒天然在牛奶抽檢中發現含有雙聚氰胺,2012年1月才公布;而此次肉毒桿菌事件也是4個月后才公開。

      “或許肉毒桿菌的涉事企業無人敢言,因為上游奶源在人家手里”。據記者了解,恒天然的中國戰略根本不止是在中國建幾個規模牧場,而是更多。

      誰與抗衡

      目前,國內擁有128家乳品企業。按照有些企業的現行模式,如果乳品企業完全依靠進口乳清蛋白粉來生產乳制品,除了喪失市場主動,無疑還將完完全全喪失監督權。而市場監督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恢復公眾信心對于中國乳品業來說,確是當務之急。在此之前,部分消費者通過國外采購和代購、港澳掃貨的“拖奶”現象,以至于香港特區政府為了保障本港兒童的奶粉供應,專門頒布了“限制嬰幼兒奶粉出境”條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還因此下發過嬰幼兒奶粉的購買限制令,一些超市、藥店中甚至專門用中文標示限購要求。而事實上,相關調查表明,不少家長都熱切期待著孩子能吃上放心的國產奶粉,畢竟,進口品牌的價格高于國產品牌近1倍。有消費者直言:“真心希望‘拖奶’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而這全要仰仗質監部門的嚴格把關和內地奶企的良心……”

      人們對國產奶粉的信心有待提升,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國的奶粉標準立足于保障我國嬰幼兒營養需求,考慮行業生產和監管能力等實際情況,部分指標要求比國際標準更嚴格。”國家衛生計生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陳銳表示,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標準是各國制定本國標準的重要參考依據和基礎。由于不同國家嬰幼兒的營養狀況不同,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制定具體標準。比如,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對嬰兒配方食品中的乳糖含量沒有要求,我國標準則要求乳基嬰兒配方食品中乳糖含量必須占碳水化合物含量90%以上。我國還規定,在配方奶粉中不得使用氫化植物油等外源性材料。

      據一份由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國產奶粉的抽樣檢測報告中顯示,在其抽檢樣品的25個品牌中,包含國內生產的國內品牌13個、國內生產的國外品牌3個。受檢的這16個國產奶粉品牌的主要營養指標、微生物指標、礦物質指標等20項指標均符合標準要求,而且實際檢測數值都非常好。據悉,國內一些大型龍頭乳企在執行先進的產品標準的同時,原料的質量與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技術裝備先進和質量保障體系完善,都促使產品質量呈現飛躍式提升。奶粉行業專業人士認為:“目前國產乳制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狀況是歷史最好時期,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

      以伊利奶粉為例,目前,伊利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為主線,已經形成了“四標一體”綜合管理體系運行機制,率先通過了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認證。近年來,伊利累計投入5億多元,配置各類精密檢測儀器1100臺,監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原奶收購到產品出廠,需要完成的各項檢驗檢測指標累計達899項。

      眾所周知,中外地域、生活習慣的天然差別,導致了中國嬰幼兒的體質相對于國外兒童來說有著特殊性。而由于進口奶粉雖然名目繁多,卻并非是針對中國寶寶的營養需求研發,因食用洋奶粉而出現種種不適的消息屢見報端,有關這方面的投訴也一直居高不下。國內乳品專家認為,因為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環境不同、種族不同、膳食結構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等,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基因種群,并決定了他們從外界攝取營養元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而產生各自民族獨特的飲食文化,嬰兒食用其他種群的配方食品將產生營養吸收偏頗的情況。

      事實上,中國乳企一直在進行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研制,力爭為中國寶寶提供最合理的膳食。如伊利奶粉早在2010年,就率先成立了國內首家真正建立在母乳數據研究基礎上的母嬰營養研究機構——伊利母嬰營養研究中心。這家科研機構建立了全球首家“中國母乳研究數據庫”,由來自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安全所、中國營養學會、南昌大學等國內頂級機構以及荷蘭Lipid Nutrition、新西蘭皇家農業研究所、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食品學院等國外權威院所,共同進行母嬰營養研究。該中心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中國寶寶提供最適合自己的優質營養,在此基礎上為中國寶寶定制真正專家級、專業級、專屬級的營養食品,按照中國寶寶成長各階段的發育特點及營養需求,提供適合寶寶各成長階段的關鍵營養。

      更新的制度設計

      在嬰幼兒奶粉已日益成為廣大嬰幼兒的必需主食的背景下,在毒奶粉事件接連發生之后,國務院專門召開常務會議,將嬰幼兒奶粉質量的管控提升到頂層設計的層面。

      會議指出,嬰幼兒奶粉的質量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問題,也是重大的經濟社會問題。當前要把提升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水平作為突破口,把優質國產品牌樹起來,使消費者的信心提起來。會議要求,一是制定相關政策,推動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二是按照嚴格的藥品管理辦法監管嬰幼兒奶粉質量,采用電子監管碼等手段,做到全程可追溯;三是開展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專項行動;四是嚴格生產經營監管,落實企業首負責任;五是建立具有國際水平的產品標準體系,強化對市場上銷售的嬰幼兒奶粉的檢測,公開、透明、規范發布信息。

      8月上旬,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3版》征求意見稿,審查細則主要提出5個要求:一是要求實施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和GMP管理體系“優良制造標準”,是一套適用于制藥、食品等行業的強制性標準;二是要求有自控奶源;三是要求企業有研發能力;四是全面提高了管理要求,特別是原輔材料的采購要求;五是全面提高生產條件的要求,如提高了對生產環境的潔凈度要求,生產用水要使用純凈水等。

      與此同時,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了128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的名單及相關信息,國家食藥監總局將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的再審核再清理和產品信息備案工作,進一步清理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規范產品信息和包裝標簽。

      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新出的細則征求意見稿,主要是生產企業從奶源到生產、工藝和質量管理等方面要求細化。

      在政府層面緊鑼密鼓出臺系列政策的同時,企業方面開始積極回應。國內一些奶粉企業,其實已經向消費者乃至各界人士打開工廠的大門,讓人們親身感受國產奶粉的生產過程,親眼見證企業在奶粉質量管控方面的嚴苛程度,用產品品質的號召力幫助消費者重拾信心。

      “其實,質量過關,價格親民,最適合中國寶寶,國產奶粉在各方面可以滿足消費需求,但人們仍然對國產奶粉沒有建立起足夠的信心,個中原因,除了消費心理對于進口產品的‘迷信’這一固有的定勢之外,也與國內奶粉企業對自身質量、安全品質的傳播不足不無關系。”一位參加“同是父母心見證好品質——伊利品質鑒證之旅”的奶業專家說。

      不只是伊利,據悉,國內一些大型乳企由于執行了先進的產品標準,奶粉質量都符合質量標準。在此基礎上,充分傳播國產奶粉的品質,對于進一步強化消費者的信心大有裨益。這一點已經引起了國內奶粉企業的重視,紛紛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國產奶粉品質的宣傳,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市場信心源于品質構建,而務實和開放,則是成就品牌的基石。”中國農業大學一位畜牧業教授說,奶粉企業敞開工廠大門,讓消費者享受知情權和監督權,“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利于當事企業品牌的成長,對于整個國產奶粉行業的發展來說,也是益處良多!”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