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穩中向好 仍有難題待解——2016年食品安全熱點解析
近年來,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食監三司的支持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每年都對當年的食品安全熱點進行跟蹤和解析。2016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完成對30個食品安全熱點問題的跟蹤與解析,較上年增加3個,70余位食品及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參與其中。在2016年的食品安全熱點中,涉及“重組牛排”、進口奶粉質量、網絡食品、抗生素和獸藥濫用等多個輿情關注度高的話題。值得欣慰的是,隨著2016年我國食品安全整體狀況穩中向好,全國沒有發生系統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的輿情關注度已下降近三成。
1月6日,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6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會”在京舉行。這是自2011年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連續6年組織權威專家對食品安全熱點進行解讀。此次解讀還梳理了2016年食品安全微信十大謠言。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表示,食品安全輿情關注度的下降,表明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管理,正從相對被動的危機應對走向更加從容、主動的“和平時期”的消費者教育。
輿情關注度下降近三成
報告顯示,在2016年的30個食品安全熱點問題解析中,熱點解析與風險提示的數量比為17∶13。而2015年的27個解析中,熱點解析為22個,風險預警為5個。可見,食品安全的輿情熱點下降,由2015年的81.5%下降至2016年的56.7%,下降了24.8%;而以消費者教育為特征的“風險提示”,則從18.5%增至43.3%,增長了24.8%。
與此同時,2016年17個食品安全熱點解析中,屬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熱點為7個。較之2015年,媒體對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的準確率由27%上升到41%,上升了14%。表明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對食品安全熱點報道的專業性有所提升。
“透明產生信任。”孟素荷認為,2016年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抽檢信息的常態化發布及快速處置,提升了風險交流的能力和水平,使食品安全從風險交流進入信息交流的可防可控狀態。此外,主流媒體對食品安全的傳播日趨專業、客觀,穩定了中國食品安全輿情傳播的主戰場。這是今年食品安全輿情關注度下降近30%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部分地方媒體的養生等生活類欄目中,對食品安全及工業食品的表述缺乏科學精神,有嚴重缺陷。“隔行如隔山”“術業有專攻”,但有些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卻“無所不知”地將自己“明星化”,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評述不專業、不準確,造成消費者無端恐慌,并降低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
中國統計信息咨詢中心執行主任江青在《國民食品安全認知素養大數據研究報告》中指出,調查發現,我國國民在關注、獲取食品安全相關信息時的主動性并不強,食品安全并非購買食品的第一考慮因素。目前,約七成公眾對食品安全現狀持謹慎樂觀態度。這說明,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近年來啟動的一系列食品安全知識普及對引導民眾建立正確的食品安全觀念,增強辨別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改善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在民眾心中的認知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但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的進一步普及仍是國民食品安全素養提升的重要手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在《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過去,現在與將來》報告中指出,風險交流薄弱,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過度擔心,信息不對稱對消費者造成的心理危害大于不安全食品對消費者的健康危害。
陳院士的觀點在對“膠水牛排”的熱點解讀中可見一斑。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2016年12月10日媒體的大量轉載報道將這一輿情引向高潮,引起輿論對“膠水牛排”安全性的質疑。有媒體以試驗稱此類牛排足以以假亂真等報道,刺激網民的恐慌和憤怒情緒。而隨著多名業內專家對“卡拉膠”安全性的解讀,輿情才漸趨平穩。
孟素荷表示,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去年對全國食品樣品監督抽檢結果來看,我國食品安全整體情況良好,質量趨于穩定,這表明2016年中國食品安全的情況依然是穩中向好。微信、微博等傳播方式的普及,使目前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難點和重點依然在網絡自媒體。這不僅表明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與公眾科普在我國的艱巨性和長期性特征,也顯示科技界與媒體共同持續推進風險交流和公眾科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源頭污染”浮出水面
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解析涉及的前三個關鍵詞分別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而在2016年,熱點解析中涉及的前三個關鍵詞為:食品添加劑、保健食品、微生物污染。對比來看,微生物、保健食品是2015年和2016年媒體重復關注的熱詞,食品添加劑則在2016年上升到首位。與此同時,2015年的熱點行業——乳制品在2016年則相對平靜。另外,2016年熱點解析的關鍵詞還包括丙烯酰胺、二惡英、酵素、抗生素、生物毒素等,其中生物毒素被首次提及。陳君石認為,當前食源性疾病危害極大,需注意糧食和蔬菜中的重金屬、糧食和堅果中的霉菌毒素、畜禽養殖中非法使用獸藥、蔬菜和茶葉種植中非法使用農藥等問題。
在對抗生素與獸藥殘留進行解讀時,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研究員劉秀梅指出,抗生素對保障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貢獻巨大,并廣泛應用于醫療衛生、農業養殖領域。但細菌耐藥已經成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可能使人類再次面臨感染性疾病的威脅,導致生物安全、環境污染問題,甚至制約經濟發展。當前歐盟、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在逐步加強對抗生素類藥物的使用管理。
“中國獸藥總使用量含抗生素類藥物高于其他國家。”劉秀梅說,“我國養殖業確實存在獸藥使用不合理或濫用的情況,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據介紹,對于獸藥,我國有明確的使用標準且與國際接軌,農業主管部門對農藥和獸藥的使用嚴格監管,對違規和濫用農藥、獸藥的,有明確的處罰規定。食用農產品的源頭風險已經影響到了食品安全產業鏈前端的原料安全,應進一步加強監管和科學指導。因此,科學認識抗生素,理性對待耐藥菌的安全風險,以及進一步重視獸藥“濫用”問題,強化對食品源頭污染的有效控制是當務之急。
孟素荷總結,“源頭污染”已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比如“輸歐茶葉含高氯酸鹽”“香港檢出市售大閘蟹中二惡英超標”“麻痹性貝類毒素”及農殘、藥殘等,表明“中國食品安全風險中挑戰最大的原料污染問題已浮出水面”。
對于這一問題,與會專家均表示短時間內難以解決。“你去國外,看到青山綠水,藍天白云,但是你看不見的是幾十年前的水體污染。”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二室主任鐘凱表示,愛爾蘭、意大利等國家前些年都出現過飼料污染造成大量畜禽產品肉蛋奶只能銷毀的事件。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曾經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并且幾十年都不能消除,中國在治理源頭污染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
進口食品關注度提升
食品安全是全球需要共同面臨的挑戰。在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解析中,境內15個,境外7個,占比分別為68%和32%。而2016年的17個熱點解析中,境內9個,境外8個,占比分別為53%和47%。由此來看,熱點解析的區域對中國大陸食品的熱點下降了15%,而對進口食品的關注度提升了15%。“一升一降”表明,在全球背景下,守住進口食品安全的風險與責任均在加大。
2016年食品安全熱點事件之一——“澳洲百年乳企被暫停入華”,即2016年11月澳大利亞維愛佳乳業暫停在華注冊資格,而這也是2016年澳洲第二家被暫停入華的乳制品企業。對此,中國農業大學任發政教授表示,中國的乳品安全與產品質量水平已顯著提升,2016年全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對乳制品抽檢24581批次,合格率達99.75%。但乳品風險依然不容忽視,國內的乳品安全主要關注點在原料和加工安全。事實上,2016年乳制品行業的食品安全熱點都集中在進口乳品上:除發生澳洲乳企暫停入華事件之外,2016年9月,德國一家著名乳企在常溫奶里發現細菌污染,而一般常溫奶經過高溫處理很難有污染現象;另一家具有80年歷史的奧地利公司,在嬰幼兒配方乳粉和嬰兒食品中發現污染,被查出的問題多為菌群與酸度超標,還有標簽不合格問題。任發政提示,由于進口比例在加大,進口乳品的安全問題值得關注。
鐘凱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國家口岸攔截的不合格食品達1萬多批次,2010年~2012年歐美扣留我國的食品也是8000多批次,其中很多時候并不是食品安全問題,而是標簽標識、手續不合規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全球貿易帶來的是什么?就是我們吃的每一個食品里可能有來自很多國家的原料。比如說很多消費者喜歡去歐洲買奶粉,而歐洲動物飼料里有添加劑,添加劑基本上都是中國生產的。也就是說,因為中國生產了很安全的飼料添加劑,中國消費者才能從歐洲買到他們認為安全的奶粉。”他表示,全球化帶來的結果就是全球共同面臨食品安全問題。進口的不一定是好的,比如被俗稱“僵尸肉”的過期冷凍肉進入中國,也影響了中國的食品安全。在互聯網時代,新的購買消費方式對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本報記者陸悅)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