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產業將在經濟新常態下平穩運行


    來源:中國食品報   作者:付敖蕾    時間:2016-12-27





      2016中國食品產業發展高層論壇北京舉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要依靠創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轉型升級促進供給側機構性改革。如何準確了解和把握我國經濟的發展,如何抓好創新驅動和實現轉型升級,是我國食品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也是必須緊抓的發展機遇。近日在北京舉辦的2016中國食品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多個經濟智庫、食品領域的專家,對中國食品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區域經濟下的食業發展、食品產業和食品企業的轉型升級與發展趨勢等話題各抒己見,為行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信息。


      經濟與食品密不可分相互影響


      如果分析我國經濟與食品產業之間的關系,大到宏觀層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小到與人們生活密切聯系的食品價格波動,可以說經濟與食品密不可分、相互影響。近年來,我國食品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波動相比,一直保持著平穩運行。一方面因為人們離不開“吃”,食品是永恒的行業;另一方面,食品經濟增長取決于城鎮化發展進程、人們購買食品商品化程度、收入的增長水平和收入中購買食品的比例。


      有分析稱,中國經濟增長從“十二五”開始出現下降趨勢。今年1—9月,食品產業經濟增長與整個工業經濟增長持平,約增長6%。對此,中國社會與科學院經濟學部副部長呂政給出原因。


      中國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未來2049年建國100年,我國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可用“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大到強”12個字概括。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中速增長的同時,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實現“從大到強”的轉變。


      大規模基礎設施增速放緩目前,我國高速公路建設已進入后期,沿海港口吞吐能力過剩,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結束。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某企業家發現,海上集裝箱運輸大多是加工制造業產品,如家用電器、服裝等,一部分集裝箱都是空著運回國。于是他在美國投資了牧場做苜蓿草,利用海上集裝箱運輸苜蓿草到國內,運費遠遠低于國內汽車集裝箱的運輸費用。這既解決了飼料問題,又節約了運費,有很大的商機。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問題可能不在下游的食品加工,而是上游原料的供應不足。


      進出口貿易從高速增長轉向中低速增長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管經濟出現下行,但預計到2020年,中國經濟可能依然保持6.5%的增長速度。


      呂政強調,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就是要優化經濟結構的存量,改革不利于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方面,要促進土地向種田大戶和家庭農場集中,提高農業經營規模并降低農村土地流轉成本;要提高農業的有機構成,推進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社會化分工,發展農業產前、產后、產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訓農民,使他們轉變為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現代農民。


      區域一體化為食業提供廣闊發展空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勇從區域經濟的角度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的食品產業。


      劉勇介紹,食品產業是我國傳統的支柱產業,2015年我國食品產業主營業收入約10萬億元,占工業的10%左右,與發達國家相當。但結構存在差異,我國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產值僅為農業產值的1/3,加工程度較低;餐飲業主營收入近2萬億元,為食品產業的1/5,與發達國家持平。


      “創新驅動”是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關鍵要素,科學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三個層次要相互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成效,技術創新的主體必須是企業,要樹立企業的創新精神。劉勇提出,區域一體化為食品產業、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有利于消除地方保護,擴大食品產業市場需求總量,滿足人們對食品多樣化的需求;促進食品工業企業的規模化、標準化,提高產業集中度、集群化、系列化水平。同時,為滿足人們對產品優質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應緊抓農業快速發展的機遇,提高食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價值。


      有一種觀點認為,高附加值來源于差異化創造附加值、信息不對稱創造附加值、心理價值創造附加值。對此,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專家委員會韓志輝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既抓住了核心,又“接地氣”地為食品企業打造高附加值品牌提供了有效參考。如何創造產品的高價值?他表示,尋找高端消費群體,區隔競爭品牌視線差異,增加食品包裝信息以及重復消費、形成消費文化是核心思路。以“冰糖雪梨”為例,某家食品飲料企業研發新產品,創新一個品類“冰糖雪梨”并大力投入推廣,然而局部市場剛剛形成熱點,行業內其他企業紛紛推出“冰糖雪梨”,以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同點覆蓋力、廣告傳播力等,在短時間內占領了市場。所以品類不是品牌,品牌如何再造價值值得食品企業思考。(本報記者 付敖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