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國13000多家出口注冊企業中,已經有1150家食品企業獲得了‘三同’認證,即內外銷產品實現了‘同線同標同質’。”在日前舉辦的中國食品發展大會上,國家認監委副主任劉衛軍介紹了我國食品行業“三同”工程的最新進展。
國內消費品產業的“同線同標同質”已經是一項國家工程,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尤其在食品領域已經全面開展。推進“三同”,就是要保證消費者在國內買到的產品能夠保證與國外市場上的相同產品同品質,這不僅滿足了國內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新要求,同時也讓國內的出口企業能同時在國內國外市場都獲得發展空間,而不再是一條腿走路。據劉衛軍介紹,目前我國出口注冊企業有13000多家,其中在食品制造領域已經有1150家獲得了“三同”認證,這些產品的信息在國家認監委網站上就可以獲取。
據與會人士介紹,其實之所以會出現同樣的產品內外銷品質不一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國內外的相關標準不同,“企業通常會根據銷售地標準生產產品,這里面肯定有成本的考量”。對此,劉衛軍表示,其實標準的國際互認也是當前我國大力推動的一項工作。這其中一方面是要對我國標準中低于國際標準的,要縮小差距;另一方面也要推動我國的標準能得到國際認可,即實現一次評價全球通行。據悉,不久前我國剛與新西蘭政府簽署協議,中國認證的有機食品也可以得到新西蘭的認可了。這意味著我國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13000多家企業的有機食品增加了順利走向新西蘭市場的渠道。
另據國家衛計委食品司副司長張志強介紹,針對原來我國食品標準由多部門制定、監管的局面,今年以來由國家衛計委牽頭,已經完成了對分散在15個行業部門的近5000項食品標準進行了清理整合,將這些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內容整合為200多項標準,基本結束了食品標準互相交叉重疊的狀況,不僅給企業執行也給監管部門監管消除了困擾。另據了解,我國已經開始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廣泛收集食品安全數據,以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作為制定食品安全標準的依據。目前,我國已對主副食品中的糧油、果蔬、嬰幼兒食品等30大類300余項指標開展了安全監測。
來源:北京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