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食品安全一直是個難解的問題,但是,生產出合適的產品真的那么難么?
“經過上個世紀80年代初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已經發展出一批外向型的以出口為導向的食品和農產品食品加工企業,這些企業有2萬家,他們的出口合格率保持在99.9%以上。”11月29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注冊二處處長黃斌在第二屆中國食品追溯技術全產業鏈高峰論壇及應用全國巡展北京站上表示,這些企業在國內屬于比較好的企業,但是,這些企業在近年內銷比例反而在下降。
出口合格率99.9%以上
我國企業的食品出口合格率接近滿分,消息頗為振奮人心,但是,國內的食品安全形勢為何相對嚴峻?
事實上,按照質檢總局的權威說法,我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90%以上。譬如,2014年重點加強了食品相關產品的監督抽查力度,全年共抽查6695家企業生產的7451批次產品,抽查合格率為98.5%;2015年,加強了食品相關產品的監督抽查力度,全年共抽查3891家企業生產的4338批次產品,抽查合格率為96.8%。
合格率雖有小幅下降,但與高規格的出口食品合格率也算相差無幾。不過,賬面上數據看起來的確不錯,普通民眾對于食品安全的觀感卻與之大相徑庭。
究其緣由,有專家分析,質檢總局從更為宏觀的層面著手,放眼全局,而普通民眾通常是因為個案的出現,導致對整個行業的不信任。這兩者間迥然不同的立足點,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彼此間對食品安全的認知差異。
不過,便即如此,國內一些食品質量標準也并非盡善盡美,盡如人意。不少食品質量標準、監管標準并未能與國際上更為先進和嚴苛的標準接軌,這或多或少也導致了食品的整體質量與國外差上了一截。
那么,出口企業的食品安全為何可以達到那樣高的合格率?
“綜合來說有幾十個因素,但是我們匯總為兩個大的因素。第一,監管的因素,在出口環節由檢驗檢疫局配合國內食藥局,還有農業部門從源頭到出口環節進行全程監管,同時出口企業本身的質監自控能力比較強,而且國外這些大型的采購商本身的食品安全控制能力也比較強,這樣科學有效與國際接軌的監管體系來保證了高合格率一個因素。第二,出口企業這種商業采購模式,我認為,這個因素實際上有可能會更重要,就是說,由于我們國際貿易的特點通過信用證一些制度來避免了企業長期壓款,有比較誠信的合作機制。”黃斌表示。
內銷遭遇瓶頸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創造了漂亮的出口數據的企業群體,卻在內銷市場上難尋一席之地。
“以上所說的兩萬家企業在國內屬于比較好的企業,但是這些企業在近年內銷比例反而在下降,為此,我們在2015年對全國1500家企業進行了調研,從而了解這些企業在出口和內銷情況所面臨的一些問題。”黃斌稱。
通過調研,黃斌的團隊發現,出口企業主要轉到內銷面臨三個大的方面問題。第一個是出口企業多為加工企業,國內缺少品牌,很難獲得消費者認知。第二,這些出口企業以加工為主,它缺乏專業的營銷隊伍,而且國內現在的一些商業流通的環節它進入的成本會比較高。第三個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些企業的貿易的形式很難在國內實現優質優價,加之國內的商業訂單呈現出一些碎片化,從而影響這些企業進行內銷轉型。
就此,國家質檢總局通關司副巡視員康玉燕同樣表示,我國企業缺少自主的品牌,在國內包括在國外很難去進入一些中高端市場。不過,截止目前,國家質檢總局已經對268個生態原產地產品實施了保護,各行業產品都不同程度的獲得了品牌的議價效應,包括產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包括在政府采購招標,對外貿易,APEC綠色供應鏈對接,政府獎勵政策等等方面得到了諸多的好處。
為此,有些企業的產品出口到異國,終于可以貼上自主品牌標識,之前,他們都是加貼當地的品牌,獲得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后,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自主品牌。
但是,對于內銷而言,單有自主品牌依然不夠。
“國內的食品市場主要以價格競爭為主,但是,優質往往不能優價,壓低成本品質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時,國內建立銷售渠道成本高,加上訂單碎片化,成本會高出一大截。”11月29日,會場上一位食品出口型企業負責人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很看重國內市場,但是,面對現狀,他們只能“干著急”。
不過,該負責人同樣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內中高端消費需求旺盛,對產品品質優良、價格合理、購買便捷的期盼越來越迫切,堅守食品的安全性依然是最好的賣點。
來源:華夏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