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六年,在歷經上海、哈爾濱、南京、杭州、大連之后,一年一度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年會(以下簡稱“年會”)日前再次回歸北京。會上,1400余名代表共同分享食品科技前沿,探討科技創新促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之道。
針對業界所關注的食品安全和科學技術熱點,此次大會特別設立了由味全大陸冷藏事業支持的食品安全與檢測專題。會上,食品安全檢測領域的專家就當下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及技術研究最新成果進行了積極探討。
集結科學檢測技術 助力食品安全防護再登高
我國水產品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以其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的特點成為食品工業發展的新契機。在工業生產技術發展的大背景下,藍色經濟在國民生產中的地位顯得愈加重要,海洋經濟也在“十二五”規劃中上升到了戰略高度。
就該熱點,渤海大學副校長勵建榮教授對我國水產品加工產業現狀、質量安全問題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進行了綜述。他認為,我國水產品目前發展的態勢是產量持續快速增長、產業集中度提高、集群化格局形成。而且產業轉型升級呈加速推進狀態,互聯網與現代水產品加工業緊密結合,這也將促進整個產業的迅捷發展。
有關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水產品產量連續5年持續增長,年均增長4.5%;2015年用于加工的水產品總量為2274.3萬噸,加工率為33.9%;2015年全國各類水產加工企業9892家,90%分布在沿海城市。同時,整個產業開始注重互聯網、電子商務等信息化新技術的應用。
對于我國水產品的質量控制水平?勵建榮認為在不斷提升,但行業仍然面臨薄弱環節,潛在隱患仍不容忽視。
那么該如何防控水產品質量安全?勵建榮從品質評價、質量控制、安全監測和控制的技術層面,向與會者做了全面解讀。據他介紹,智能感官技術、分子感官技術、蛋白組學技術、近紅外光譜技術為最新的水產品評價技術。在質量控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有生物保鮮技術、超高壓殺菌技術、電解水殺菌技術、復合保鮮技術;而危害消減過程控制技術、溯源技術、預警技術、風險分析技術在安全控制和監測方面有不可忽視的先進作用。
勵建榮總結認為,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基礎仍然薄弱,安全檢測技術尚需發展,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仍相對匱乏,追溯、預警及風險分析技術明顯滯后,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尚待完善。
針對如何提高水產品安全性熱點話題,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侯紅漫教授重點對影響品質變化關鍵點的控制研究進行了總結。她表示,水產品加工中蜂房哈夫尼菌群體感應與生物成膜性的研究說明,通過根癌農桿菌KYC55和紫色桿菌CV026這兩種信號分子檢測菌株篩選信號分子活性較高的菌株,同時進行了系統發育樹的構建,一系列實驗鑒定出此為蜂房哈夫尼菌。
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王俊平教授就MLDI-TOF在食品功能性肽和小分子有害物檢測中的應用做了深入解讀。他表示,MLDI-TOF在食品肽類營養組分分析和有害物質檢測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而開發新型基質材料是MLDI-TOF應用技術的關鍵環節。
王俊平指出,具備富集效果、有效消除背景電離的技術為新型材料有效開發方向。
據了解,MLDI-TOF具有軟電離技術、檢測十分靈敏、高通量、樣品前處理簡便等特點。其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體現在食品營養組分分析,包括蛋白質、多肽、糖脂以及氨基酸等小分子組分的高通量分析;食品安全檢測,包括農獸藥殘留、環境污染物殘留、加工過程有害物的多組分高通量分析。
以化學和生物學方法為基礎的傳統食品加工技術經歷了漫長的方法研究與參數優化,其加工效率、產品得率、產品活性、能量消耗等關鍵指標提升難度越來越大。一種新興的食品加工技術——食品物理加工技術在國際上悄然興起。該技術可強化食品酶解、微生物發酵、有效成分提取、殺菌鈍酶、菌種誘變、陳化催熟,還可實現食品制造業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
針對該技術熱點,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韓東海教授以食品物理加工技術中的快速無損檢測技術為經典案例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食品無損檢測技術一定能為推進中國食品制造業4.0時代助一臂之力。如近紅外、機器視覺、軟X射線等可檢測水分高、組分離散性大、種類多的品種,如:蘋果、柑橘的糖度、酸度、褐變、顏色、果型。其檢測特性呈短波近紅外、探頭光斑大等特點。
如何辨別生鮮食品,如牛肉、魚肉等產品品質的好壞?通過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可對牛肉的脂肪和油酸進行檢測,判斷肉質的新鮮度及口感。另外,原封包裝食品無損檢測、食品卡路里值無損檢測無不顯示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防護中的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防護水平 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食品安全防護一直是行業發展的重點、難點。企業也是其防護工作進行的重要一環。味全大陸冷藏事業研發原料研究組主管施政廷指出,應堅持品質、食安為先。據了解,味全公司在食品安全稽核上已經實現了國內、國外、第三方、無預警稽核,而且導入了GPS平臺報警管理,有效建立了食品防護風險機制。
來自蘇州紐邁分析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專員陳利華介紹了其公司在農業食品領域全面的檢測手段。陳利華認為,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企業相關防護措施非常重要,專家的研究工作更是必不可少。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系教授孟琴認為,實現健康中國的關鍵在飲食,而飲食安全還在于微生物、農藥、飲食習慣的安全保障以及健康因子的功能評價。她通過組織化培養的動物細胞模型反映體內器官功能實驗驗證了這一論點。
專家認為,在食品安全愈來愈被人們重視的今天,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必將為食源性疾病的預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期待科研工作者有更大的技術性突破,惠利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宿志紅)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