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25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主辦的“2016中國(國際)食品產業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治在論壇上做了“食品行業經濟運行數據發布及趨勢分析”的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食品工業取得了顯著發展,‘十三五’時期經濟形勢倒逼機制改革,食品工業也將迎來轉型的關鍵期,調結構、轉方式將成為核心命題。”
數據顯示,2015年,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1.3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6%;上繳稅金總額9643億元,比2010年增長71.4%,年均增長11.4%;食品工業實現利潤總額8028億元,比2010年增長56.9%,年均增長9.4%。2015年食品工業資產占全國工業總資產的比重為7.1%,增加值占12.2%,利潤占12.6%,上繳稅金占19.3%。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從國際上看,我國食品工業已超越美國、歐盟和日本,成為世界食品工業的第一大產業。從國內看,在國民經濟工業各門類中,食品工業列第一位。”劉治分析,從“十二五”期間食品工業發展狀況來看,食品工業規模效益穩定增長、企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區域食品工業協調發展、對外貿易總體水平發展較快。“十二五”期間,在后期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全國食品工業認真落實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堅持“穩中求進”的總方針,順應市場變化,推進結構調整,生產平穩增長,產業規模繼續擴大,經濟效益持續提高,組織結構不斷優化,區域食品工業協調發展,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2016年上半年,食品工業總產值增長2.1%,不計煙草增長6.7%。其中農副產品加工業增長6%,食品制造業增長8.7%,酒、飲料和精制茶增長6.3%,食品工業增加值占我國工業增加值12%。
相比之下,“十三五”因為經濟形勢的總體變化,食品行業將迎來關鍵的轉型期。劉治介紹,中央對“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提出的發展目標,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GDP到2020年翻一番。食品行業要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是要由生存性消費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費轉變;二是要由過去的吃飽、吃好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和滿足食品消費多樣化需求轉變。他表示,在宏觀經濟以及產業發展總目標的雙重背景下,食品行業的增長速度將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食品行業按年均增長5%左右計算,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將達到15萬億元,平均每年增長7000億元。“‘十三五’時期主要是調結構、轉方式,這個階段是食品行業發展的關鍵期,也是陣痛期。從外部來講,宏觀經濟形勢形成倒逼機制,總體是要渡難關、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劉治說。
劉治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食品產業一方面要堅持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綠色發展,充分依托“一帶一路”、京津冀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要求拓展空間;另一方面要在生產工藝、產品、商業業態以及商業模式等方面積極創新,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轉化為新業態、新產品。此外,企業要充分利用國內外環境謀求自身發展,有條件的食品企業要在整個全球范圍內參與資本整合,推進雙向開放,既要走出去,也要迎進來。
劉治表示,為適應“新常態”,食品行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有3個方面:
一是按中央要求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部分食品產業的產能過剩,特別是農產品的初加工,與消費需求不適應,必須積極推進去產能、去庫存。
二是要加速主食產品的工業化。調查顯示,中國人的主食產品,如饅頭、面條、米飯等,工業化程度很低,僅達到15%~20%。主食產品的發展空間很大,預計有40萬億元消費需求。此外,“90后”逐步成家立業,這一代人很少在家做飯,因此,家庭廚房社會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三是進一步適應消費升級的變化,產品要適應日益擴大的中產階級的需要,升級換代,發展高端產品。(記者陸悅)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