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落實發展新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年份。日前,在2016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6—2025)》,以我國糧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為對象,對“十二五”生產、消費、價格、貿易進行了總結回顧,對“十三五”和未來10年進行了展望。為此,本報將連續刊載該報告主要內容。
1. 稻米
“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
未來10年,中國稻谷生產將繼續保持穩定發展,稻米“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
產量基本穩定 展望“十三五”及未來10年,水稻種植面積穩中略減,單產有望穩步提高,總產量基本保持穩定。預計2016年稻谷總產量為20899萬噸折合大米14629萬噸,2020年為20507萬噸折合大米14355萬噸,2025年為20603萬噸折合大米14422萬噸。稻谷種植面積穩中略減。2016年稻谷種植面積略增至45385.65萬畝3025.71萬公頃,“十三五”末穩中略降至44223萬畝2948.2萬公頃,2025年達44163.45萬畝2944.23萬公頃。總體而言,“十三五”期間以及未來10年,中國稻谷年生產能力將穩定在2億噸以上,進入高水平穩定發展期。
消費穩中略升 展望“十三五”,綜合考慮人口數量增長、城鎮化率提高、農村脫貧致富等因素,中國稻米需求量將保持穩中略增態勢。預計2016年中國大米消費量為14562萬噸,2020年為14801萬噸。未來10年,中國稻米消費總量將保持增長。2025年大米消費量為15029萬噸。預計2016年口糧消費略增,飼料消費略減,工業消費出現一定幅度增長,種子用量基本持平,損耗基本略增。展望期間,口糧消費保持增長,飼料消費和加工消費略增,種子消費穩中略減,損耗略減,消費總量增加。
貿易保持穩定 展望“十三五”,國內供應有保障,國際大米貿易量有限,稻谷庫存充足,預計中國大米進口量將保持基本穩定。預計2016年凈進口量約為244萬噸,2020年為292萬噸,2025年為293萬噸。
價格出現分化 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改革可能影響稻谷價格走勢。消費結構升級對優質稻米需求增加,拉動價格上漲。普通稻米價格受進口沖擊和國際市場影響,可能出現階段性下跌。展望“十三五”,中國大米價格將出現不同產品和品牌的分化,高端大米價格將有明顯上漲,普通大米價格將保持穩中略漲。
2. 小麥
供需形勢由寬松轉為基本平衡
未來10年,中國小麥生產將保持穩定發展態勢,供需形勢由寬松轉為基本平衡。
生產緩慢增長 預計2016年小麥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為2412萬公頃和13010萬噸,同比減0.1%;“十三五”期間,小麥種植面積穩中有降,到2020年降至2402萬公頃,小麥總產量增至13191萬噸;到2025年,小麥面積預計為2393萬公頃,比2015年減少21萬公頃,年均減幅0.1%;產量增速放緩,預計2025年為13279萬噸,比2015年增長2.0%,年均增長0.2%,明顯低于過去10年2.6%的增速。
消費穩步上升 展望期間,中國小麥消費將整體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預計2016年為12027萬噸,到“十三五”期末為12630萬噸,2025年將進一步增至13263萬噸,年均增長1.0%,增速總體高于產量增長。其中,口糧消費、飼料消費、工業消費將持續增長,年均增速將分別達到0.4%、3.1%和3.7%;損耗量和種子用量年均略降0.1%。
貿易維持凈進口格局 雖然國內小麥供需不存在缺口,但以品種調劑為目的的小麥進口依然會存在,未來10年中國小麥年均進口量將在200萬噸左右。同期,由于我國小麥出口優勢不明顯,年均出口量將穩定在20萬噸左右,展望期間小麥貿易仍將維持凈進口格局,凈進口量將在2025年達到254萬噸。
3. 玉米
供需形勢有望平衡偏緊
未來10年,中國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將取得明顯成效,生產呈穩健狀態,消費需求從快速增長回歸穩步攀升,供需形勢從過剩逐步過渡到平衡偏緊,上下游產業展現均衡發展態勢。
面積、產量雙雙下滑 預計2016年玉米種植面積、產量分別為3695萬公頃和21517萬噸,同比分別下降3.1%和4.2%;“十三五”期間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將大幅度縮減,到2020年面積降為3441萬公頃,產量降到20567萬噸,年均減幅分別為1.8%和1.1%;展望期后5年,受消費拉動,玉米生產有所恢復,預計2025年面積、產量分別為3455萬公頃和21229萬噸,年均增速分別為0.09%和0.64%。展望期內,面積、產量總體下降,年均減幅分別為0.07%和0.15%。
消費穩中略增 2016年玉米消費量達到19751萬噸,到2020年增加到22192萬噸,2025年將進一步增加到22699萬噸,年均增速為1.6%。其中,受人口增長和收入增加的雙重影響,飼料消費增幅較大,年均增速達到2.7%;食用消費穩定增加,保持0.3%的增速;工業消費先增后降,種子用量和損耗呈下降趨勢,年均分別減少0.1%、0.7%、2.8%。
價格前后分化 “十三五”期間,玉米價格將呈明顯下跌態勢。預計2016年玉米價格明顯回落,2020年前后達到企穩回升的拐點,到2025年與國際價格的關聯將更加緊密。
貿易保持穩定 “十三五”期間,去庫存是供給側改革的首要任務,通過相關措施增加出口,大幅削減進口,或有望再現凈出口格局。預計展望期前兩年玉米出口量在200萬噸左右,而進口量在25萬噸左右,到2025年進口恢復到200萬噸左右,出口量不足1萬噸。
4. 大豆
種植面積將恢復性增長
未來10年,中國大豆面積將恢復性增長,產量穩步增加,消費量平穩增長,進口量仍將保持高位,但增速明顯放緩。受種植成本支撐和國產大豆品牌化發展穩步推進的影響,國產大豆走出獨立行情,預計未來10年國產大豆價格將穩中有漲。
產量穩步增加 未來10年,東北產區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將進一步完善,“糧豆輪作”補貼有望試行,引導大豆種植面積合理恢復的作用將逐步發揮,再加上國產大豆深加工產業的穩步發展也將進一步提升大豆需求,預計中國大豆種植面積將恢復性增長。在優化田間管理、育種科技發展等因素推動下,大豆單產將有所提高。面積增加和單產提升將促使大豆產量穩步增加。
消費量穩定增加 未來10年,中國大豆消費量將穩步增長。大豆壓榨加工消費量有望增加。此外,對大豆蛋白、組織蛋白、大豆卵磷脂等產品的需求也將促進大豆食用深加工消費量增加。展望期間,大豆種用消費量隨種植面積擴大而穩中略增,損耗量逐年增加,但保持在消費總量的1%—1.2%。未來10年中國大豆產需繼續趨緊,缺口逐年小幅擴大。
進口增速趨緩,出口平穩增長 未來10年,受產不足需和國際大豆低價優勢影響,中國對國際市場大豆仍將保持較旺盛的需求,大豆進口量保持高位。但由于進口量基數大,年度進口量增速將趨緩。預計展望期內年度大豆進口增速為0.8%,遠低于上個10年12.5%的年均增速。中國大豆出口將保持穩定,年度出口量20萬噸左右。
5. 食用植物油
未來五年產需總缺口超一億噸
預計“十三五”及未來10年,中國油籽生產先減后增,2016年食用植物油自給率將跌至30%,未來5年食用植物油產需總缺口達到1億噸以上。
“十二五”期間,中國食用植物油消費繼續增長,油籽總產穩中略降,油料、油脂進口大幅增長。其中,大豆、油菜子、花生等油籽總產量從2011年的4755萬噸降至2015年的4708萬噸;食用油籽進口量從2011年的5482萬噸增至2015年的8757萬噸,這其中90%以上是大豆;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從2011年的780萬噸增長至2015年的839萬噸,其中約70%是棕櫚油。2015年中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約為32.1%。
預計2016年中國油籽種植面積為30,620萬畝,較上年略有下降,其中,油菜子種植面積約較上年縮減9.8%,花生和大豆種植面積分別增加約3%和4.4%。受面積下降影響,2016年中國油籽總產量預計減少0.7%,降至4676萬噸,其中,油菜子產量減少9.4%,花生產量增加4.0%,大豆產量增加3.6%。同時受食用植物油消費增長和豆粕飼用消費增長拉動,2016年中國三大油籽消費量預計為1.25億噸,較2015年增0.2%;油籽進口預計8813萬噸,其中,大豆進口量8228萬噸,油菜子進口445萬噸,食用植物油進口643萬噸。受國產油籽減產影響,2016年中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將跌至30%。
“十三五”期間,中國油籽生產在大豆和花生帶動下將穩中有增,5年總產量預計2.4億噸,國產油料榨油合計約4940萬噸;同時,食用植物油5年總需求預計1.6億噸,產需缺口1.1億噸。到2020年,中國油籽產量預計為4970萬噸,其中,油菜子、花生、大豆產量預計分別為1397萬噸、1835萬噸和1345萬噸;食用植物油消費量預計為3230萬噸;油籽和食用植物油進口量預計分別為9193萬噸和545萬噸;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約為31.2%。到2025年,中國油籽產量預計為5244萬噸,其中,油菜子、花生、大豆產量預計分別為1439萬噸、1913萬噸和1485萬噸;食用植物油消費量預計為3327萬噸;油籽和食用植物油進口量預計分別為9503萬噸和435萬噸;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約為31.4%。
6. 食糖
長期面臨較大進口壓力
產量穩中略增 預計2016年中國糖料種植面積和食糖產量分別為2175萬畝和900萬噸,同比分別減少8.2%和14.8%,主要是由于食糖價格持續走低,糖農收益連年下降。“十三五”期間,甘蔗生產會向廣西、云南等優勢產區進一步集中,甜菜會向新疆、內蒙古等優勢產區進一步集中,糖料種植面積有進一步縮減的趨勢,但耕地基礎設施建設、品種改良、機械化收獲和規模經營等生產管理條件的改進,有望使糖料單產有所提升,預計糖料和食糖產量緩慢恢復增長,到2020年糖料種植面積2220萬畝,比2015年減少6%;食糖總產量1078萬噸,比2015年增長2.1%。展望期后5年,隨著糖料生產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條件改善,中國食糖產量有望繼續小幅增長,到2025年預計為1118萬噸,比2020年增3.7%。
消費量持續增長 預計2016年中國食糖消費1540萬噸,同比增2%;“十三五”期間食糖總消費量8013萬噸,到2020年食糖消費量1666萬噸,比2015年增10.3%;到2025年食糖消費量1841萬噸,比2020年增10.5%。
進口規模不斷擴大 預計2016年中國食糖進口規模將與2015年基本持平,為466萬噸,主要是由于國際糖市步入減產周期,將出現2011年以來的首次產不足需,全球糖市供求趨緊,國際糖價有望進入上升通道。“十三五”時期及展望期后5年,因為中國食糖生產不能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所以對食糖進口存在剛性需求。此外,由于國內外價差的客觀存在,中國將長期面臨較大的食糖進口壓力。“十三五”期間食糖總進口量預計為2971萬噸,2020年為639萬噸,2025年增加到849萬噸。
食糖價格波動較大。預計2016年國內食糖價格將小幅上漲,主要原因是我國加大了對食糖走私的打擊力度,同時國內外食糖減產,助推國內糖價繼續小幅走高。展望期后5年,國內糖價同現在比將有所提升,但是剔除物價因素之后的實際糖價將與現在基本持平,主要原因是國際食糖供給充足,“天花板”效應的存在使國內糖價上漲空間有限。
7. 蔬菜
多元化需求及國際競爭優勢明顯
蔬菜總產量仍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但增速將有所放緩 未來10年,尤其是“十三五”期間,種業水平提高、設施條件改善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技術普遍應用等將繼續助力蔬菜產量穩定增加,加上“鐮刀彎”和西部地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增加,蔬菜總產量將保持穩步增長態勢,但受畝均生產能力、結構品種差異等因素影響,產量增速將有所放緩。預計2016年,全國蔬菜總產量約為77,403萬噸,同比增0.63%,比2015年預測調增2.2%;2020年將達78,780萬噸,比2015年增2.42%,比2015年預測調增1.86%,“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約為0.44%;2025年將達79,832萬噸,比2020年增1.34%,預計未來10年的年均增速為0.34%,低于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
消費量保持緩慢增長態勢,多元化需求更加明顯 未來10年,中國蔬菜食用消費將在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和居民健康訴求增強、消費偏好等多種因素影響下,繼續穩步增長,區域性特征也將強化部分品種的消費需求;有機綠色蔬菜、免洗免切蔬菜等的消費需求將持續拉動蔬菜鮮食和加工消費穩定增長;同時,飼用等其他消費緩慢變化,生產流通技術創新和冷鏈物流體系的健全完善將持續降低蔬菜損耗。預計2016年全國蔬菜消費總量為48,265萬噸,同比增約1.11%,比2015年預測調增1.11%;2020年將達50,412萬噸,比2015年增5.61%,比2015年預測調增1.28%,“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約為1.09%;2025年將達52,100萬噸,未來10年的年均增速約為0.90%。
國際競爭優勢仍然明顯,貿易順差態勢仍將繼續存在 未來10年,蔬菜出口量將呈穩定增長態勢,同時進口也快速增長,但進出口貿易順差格局仍將存在,貿易對象進一步多元化;加工保藏蔬菜和干蔬菜出口比例將有所提高,出口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預計2016年蔬菜出口量將達到1039萬噸,同比增約2.0%,比2015年預測調增2.47%,進口量約為27萬噸,同比增約8.79%;2020年出口量約為1125萬噸,比2015年預測調增2.83%,進口量約為39萬噸,分別比2015年增10.4%和58.7%,“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00%和9.89%;到2025年,蔬菜出口將達1242萬噸,進口將達65萬噸,分別比2015年增約21.9%和1.65倍,未來10年內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和10.43%。
價格季節性波動仍是其主要特征,總體仍將呈波動上漲態勢 預計未來10年,我國蔬菜價格波動仍將表現出較強的季節性特征;展望期間,蔬菜價格總體上將呈波動上漲態勢。同時,大城市周邊城郊菜地生產能力逐漸增強,耐貯運性差的葉類菜、居民消費需求多的大路菜等地產地銷模式將加快發展,跨區域、長距離調運引起的價格大幅波動風險將有所降低。
來源: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