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結構調整優化 價格兩極分化加劇
未來10年,水果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價格分化加劇,市場風險加大,災害對產量的影響、對外貿易環境也都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產量增長方式轉變 由于當前水果生產增速仍強勁,面積增長潛力持續釋放,與去年預測相比,今年調高了未來10年的產量預測數據。預計2016年水果種植面積達到1547萬公頃,產量達到2.75億噸;2020年面積達1600萬公頃,產量達到2.92億噸;2025年面積達1639萬公頃,產量達3.07億噸。“十三五”期間產量年均增速1.37%,低于“十二五”期間5.37%的年均增速;展望后期產量年均增速0.94%。未來10年,水果相對生產效益仍較高,推動面積小幅增長;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提高和規模經營推動單產持續提高。在農業供給側改革和消費需求拉動下,水果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得到提高,質量更有保證,品質進一步改善,水果供給結構調整優化。
消費量持續增長 人口的增加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水果直接消費量的增加。隨著消費者對水果加工制品需求擴大、水果加工水平提升、水果產業鏈延長,水果加工消費量將顯著增加。2016年水果直接消費和加工消費分別達到1.28億噸和2810萬噸,2020年分別達到1.37億噸和3278萬噸,2025年分別達到1.43億噸和3815萬噸。未來10年,水果直接消費和加工消費的年均增速分別為1.40%和4.18%。與上年預測相比,加工消費增速調高。
對外貿易規模擴大 未來10年,中國一系列對外貿易協定的制定和對外貿易環境的改善都有利于水果進出口市場的擴大。國內果品品牌化、標準化的發展和整體質量水平的提高,推動水果及制品出口增長。收入水平提高和對高品質、多元化水果需求的增加,推動了水果進口增長。展望期內,水果及其制品貿易總量會持續擴大,2016年預計突破900萬噸,2020年達到1140萬噸,2025年達到1350萬噸,進出口量基本均衡。
價格兩極分化加劇 2016年,受庫存充足影響,年初水果價格同比持續降低,預計全年均價略低于2015年。“十三五”期間,水果供需總量均衡,略有盈余,水果價格大幅上漲的概率較小。展望期內,成本增加、果品質量改善將推動水果價格上漲,總體在高位運行;高端和低端、大宗和稀缺果品并存,價格兩極分化加劇。
9. 生豬
價格呈周期性波動上漲趨勢
生豬出欄量和豬肉產量增速放緩 受能繁母豬產能持續調減影響,預計2016年中國豬肉產量穩中略降,降幅0.5%左右,豬價保持高位將促進產能恢復性增長,預計2016年下半年開始能繁母豬存欄增加;2020年豬肉產量將達到5830萬噸,較2015年增長6.3%;2025年生豬出欄和豬肉產量分別達到7.84億頭和6250萬噸,較2020年分別增加7.2%和5.6%。“十三五”期間,生豬生產將嚴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要求,南方水網地區實施生豬污染治理,合理劃定限養和禁養區域,引導生豬養殖向玉米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生豬規模養殖將加速發展,華南和西南地區豬肉產量比重下降,東北和華北地區將穩步上升,中國豬肉產量年均增1.2%,較“十二五”下降0.4個百分點。“十四五”期間,中國生豬產業結構將繼續深度調整,生產布局進一步優化,生產方式進一步轉變,豬肉產量增速加快,年均增1.4%,產業效益和養殖效益有望穩定在合理水平。展望期間生豬出欄和豬肉產量年均增速分別為1.0%和1.3%。
豬肉消費穩中有增 受豬肉產量略降和豬肉進口量預期增加影響,2016年豬肉總消費量和人均占有量預計分別較上年降0.3%和0.8%,分別為5530萬噸和40公斤/人·年。未來10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改變以及消費市場需求的優化,城鎮居民豬肉消費穩中有增,農村居民未來消費增長空間較大,精深加工豬肉產品消費將明顯上升,肉類消費結構呈現多樣化,豬肉消費需求將進一步從“量”的滿足轉向“質”的提高。“十三五”期間,中國豬肉消費量年均增1.2%,預計2020年將達到5880萬噸,較2015年增長6.5%。“十四五”期間,受經濟增長和人口增加等因素影響,豬肉消費量增速加快,年均增1.5%,2025年達到6320萬噸,較2020年增5.8%,人均占有量達到44.70公斤/人·年,較2020年增4.9%。展望期間2016—2025年,豬肉總消費量和人均豬肉占有量年均增速分別為1.3%和1.0%。
豬肉貿易將穩中有增 盡管豬肉消費需求增速放緩,但受豬肉產量下降和國內外豬肉價格差顯著影響,2016年中國豬肉進口量預期繼續增加,為85萬噸左右,之后隨著豬肉產量增加將會有所回落,2020年進口量預計在70萬噸。展望后期將會繼續增長,供需缺口將有所擴大,2025年豬肉進口量將達到90萬噸;豬肉出口量預計保持相對平穩,保持在20萬噸左右。
豬價呈周期性波動上漲趨勢 短期來看,受生豬出欄穩中略降影響,2016年豬價處于上漲通道,將達到本輪價格周期高點,市場形勢較好。受環保、飼料、土地和水資源等主要因素影響,未來生豬生產成本將震蕩上漲,后期環保成本、飼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漲將成為限制生豬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規模養殖效率的提高則是降低成本的關鍵,展望后期豬價將保持相對平穩,波動幅度將趨緩。
10. 禽肉
產量小幅增加 進出口穩中略增
禽肉是中國第二大消費肉類,占肉類總消費的20%以上。展望未來,中國禽肉產量將繼續增加,進出口穩中略增,消費小幅增加,價格受成本拉動繼續上漲。
禽肉產業轉型升級,產量緩慢增長。預計2016年中國禽肉產量同比小幅增加,主要是由于2015年黃羽肉雞養殖效益較好、消費需求增加以及價格上漲預期等的刺激。“十三五”期間,受經濟增速放緩、消費結構升級等因素影響,預計中國禽肉產量將呈緩慢增長態勢,到2020年預計產量將達到1968萬噸,比2015年增長7.8%。展望后期,中國禽肉產量將在需求拉動下繼續增長,預計2025年產量將達到2124萬噸,比2020年增長7.9%。考慮到2015年產量恢復速度較快,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抑制消費快速增加,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未來10年的產量增速預測值比2015年預測的調低0.4個百分點。
隨著消費結構升級,禽肉消費量將穩步增加 預計2016年中國居民禽肉消費穩中略增,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村消費水平提升;“十三五”期間,隨著人口增加和城鎮化發展,禽肉消費將繼續穩步增長,到2020年預計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占有量為14.0千克,比2015年增長6.1%。展望后期,中國禽肉消費仍將保持增長態勢,預計2025年人均占有量將達到15.0千克,比2020年增長7.0%。雖然人口政策變化,但考慮禽肉消費的收入彈性變小,未來10年消費的增速預測值與2015年的預測基本一致。
隨著居民健康消費理念的不斷增強,預計禽肉消費結構將發生改變,冰鮮取代活禽的趨勢不可逆轉,分割產品、多功能產品、熟制產品和低溫加工產品的市場份額將逐步增加。此外,鴨肉、鵝肉、鴿肉等其他禽肉的市場需求可能擴大,雞肉在禽肉消費中的比重略有下降。
禽肉貿易將穩步增長,出口有望增加 預計2016年中國禽肉進口基本穩定,主要原因是國內消費增長緩慢,產能過剩,供給寬松,國際禽流感疫情頻發。“十三五”期間,禽肉貿易結構不會發生大的改變,進口主要來自巴西、美國、阿根廷、智利等美洲國家,出口主要目的地為日本,有望拓展中亞、西亞地區。到2020年預計進口維持在50萬噸以內。展望后期,中國禽肉進出口均增加,預計2025年禽肉進口53萬噸,出口54萬噸,比2020年分別增長15.2%和8.0%。由于國際貿易形勢復雜,不確定因素較多,2015年進出口均下降,調低了未來10年的進出口規模,特別是“十三五”時期的進出口量。
禽肉價格將維持高位,波動幅度不大 預計2016年中國禽肉價格同比小幅上漲,主要原因是由于產能調整,但飼料價格預期弱勢運行,漲幅不會太大,全年價格走勢基本呈現正常的季節性波動。“十三五”期間,由于養殖成本上升步伐放緩,禽肉價格將小幅波動上漲。預計到2020年,禽肉價格接近每公斤20元。展望后期,中國禽肉價格在較高養殖成本的推動下,預計將維持高位運行。考慮到全球飼料價格下跌,肉類價格進入下行通道,與2015年的預測相比,未來10年價格的上漲預期適當調低,并呈現明顯的階段性變化特征。
11. 牛羊肉
供需仍將偏緊 價格維持高位
中國是牛羊肉生產大國,牛肉和羊肉產量分別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一位。考慮經濟增速放緩、消費需求增長、發展方式轉變、生產成本上升和災害疫病等因素,牛羊肉供給偏緊局面仍未改變,價格繼續高位運行。
規模化程度提高,產量穩步增加 隨著生產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預計2016年牛肉產量繼續穩步增加,同比增長2.2%;由于2015年羊肉價格下跌,養羊戶不同程度虧損,導致部分養殖戶退出,預計羊肉產量將停滯甚至減少。“十三五”期間,中國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牛羊肉科技支撐力度不斷加大,產量有望穩步增長,預計2020年牛肉和羊肉產量較2015年分別增長12.1%、15.6%。“十四五”期間,隨著草食畜牧業生產方式的加快轉變以及多種形式新型經營主體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牛肉和羊肉產量將繼續穩步增長,預計2025年分別為850萬噸、560萬噸,較2020年分別增長8.3%、9.8%。
消費繼續增加,品質需求提升 受人口增長和城鄉居民肉類消費結構及消費偏好變化的影響,預計2016年牛肉消費量為768萬噸,同比增長2.8%,羊肉消費量為463萬噸,保持穩定。“十三五”期間,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牛羊肉消費持續增長,到2020年,牛肉和羊肉消費量分別為860萬噸、535萬噸,較2015年增長15.1%、15.6%,年均增長率均為2.9%。“十四五”期間,隨著生產方式轉變,產業升級加快,高品質的牛羊肉產品的供應將逐漸滿足居民需求的升級,到2025年,牛肉羊肉消費量分別為954萬噸、590萬噸,較2020年分別增長11.0%、10.3%。
牛肉進口繼續增加,羊肉進口穩中略增 受國內外牛羊肉價格倒掛影響,預計2016年牛羊肉進口穩中略增。“十三五”期間,因進口牛羊肉及活畜關稅繼續降低,牛羊肉進口逐漸增加,受國內生產能力和全球貿易量影響,牛肉進口量增加較多,到2020年牛肉和羊肉進口量分別為75萬噸、26萬噸左右。牛肉進口量比2015年預測有所上調,主要受國內供需形勢和積極的貿易政策影響。隨著中國農產品貿易調控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以及打擊走私力度的加大,非法進口數量將會明顯減少,正規渠道進口增加。預計到2025年中國牛肉進口在105萬噸左右,羊肉進口在30萬噸左右。
價格維持高位,波動幅度不大 在養殖成本的支撐及消費需求的拉動下,2016年中國牛肉價格將保持穩定態勢;羊肉市場行情和養殖效益水平將會緩慢回升,2016年羊肉價格將會逐漸恢復。“十三五”期間,牛羊肉供需偏緊狀況仍將存在,價格仍保持高位運行趨勢。“十四五”期間,隨著國家扶持政策力度的逐步加大,牛羊肉綜合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牛羊肉供不應求局面將有不同程度的緩解,牛羊肉價格不會出現大幅波動的態勢,而受人工成本、飼料原料價格以及社會物價水平不斷增加影響,牛羊肉價格以穩中略漲為主。
觀點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6-2025)》對未來10年中國主要農產品市場形勢進行展望預測。報告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稻、麥供需基本平衡,“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玉米種植面積將大幅調減;大豆進口明顯放緩。相關領導、專家針對這份展望報告紛紛亮出鮮明觀點。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持續提升中國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要著眼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謀劃農業發展。把市場需求作為導航燈,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品質結構、產業結構,創新產品供給,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優質、更適銷對路的產品。要與時俱進推進農業管理方式創新,增強農產品市場調控的主動性、前瞻性、針對性,促進供求關系平衡,降低農業生產經營的盲目性;要更加注重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要繼續完善中國特色農業展望制度,在提高質量、特色和權威性上下功夫。
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
數據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支撐
數據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依靠數據能夠實現農業供應鏈條“閉環”管理,依靠數據能夠實現農業跨域開放融合,依靠數據重塑農業價值鏈發展共享經濟。要加快建設適應發展需要的數據調查分析系統,通過完善農業數據監測制度,全面提高農業數據質量;通過完善農業信息分析制度,全面提高信息分析質量;通過完善農業信息發布和服務制度,實現農業信息權威發布。要把中國農業展望大會打造成引導市場預期和生產的專業化活動,靠專業化建設提高質量,靠專業化建設增強特色,靠專業化建設樹立權威,靠專業化建設增強話語權。
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農業部市場司司長唐珂
農產品進口可能呈現品種和來源“雙增”格局
中國農產品生產區域更加集中,規模經營加快發展,局部生產、全局供應的特點突出。農產品消費繼續剛性增長,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多樣化、品牌化需求更加明顯。農業生產成本結構變化、上漲因素增多,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相對弱勢運行。國內外農業融合互動加強,農產品進口可能呈現品種、來源“雙增”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
未來十年農業發展取決于農產品競爭力
未來中國的農產品市場格局很難預測,關鍵還是取決于中國農產品未來的競爭力。隨著人口的增加,糧食總的需求還是要增加。進口減少的話,國內就要多生產;進口增加的話,國內就要少生產。這不是由誰的意志為轉移,關鍵是看成本能不能降下來,國內生產多少,國外進口多少,就取決于競爭力。如果競爭力提高,農產品都有可能凈出口,我國能不能轉變為一個農產品凈出口國,取決于我國的農業改革。
要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供給側問題,關鍵在于三農領域的改革。要立足于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城市化的速度;要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強化農民的財產權,促進農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要讓農民合作組織替代眾多的龍頭企業,另外地租偏高,搞規模化經營,以現在的地租價格根本承受不了。
來源: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