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乳品企業先后發布了過去一年的“成績單”。在宏觀經濟發展放緩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影響下,乳品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據現代牧業2015年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額48.26億元,同比下降3.99%;凈利潤3.44億元,同比下降54.95%。貝因美則交出了上市以來最差的成績單,財報顯示,2015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5.34億元,同比下降10.2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4億元,同比增長50.45%。但大部分盈利來自政府補貼,若刨除補貼,去年虧損1970萬元。蒙牛乳業2015年則僅實現凈利潤約0.7%的微增。
可以說,2015年我國乳品行業是在困難中前行。年初出現奶農賣奶難,之后原奶價格不斷下跌,再加上國內消費拉動乏力,進口產品大幅度增加,使得國內乳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此種情況下,國內乳品企業無論品牌大小,線上線下,都忙著促銷降價、產品調整、清倉去庫存,導致了不少乳品企業收益下滑,行業整體增速趨于放緩。以貝因美為例,近幾年,貝因美不斷向經銷商壓貨,導致通路上的產品積壓特別多,近兩年一直都在處理庫存。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牛乳總產量3755萬噸,同比增長0.8%,近年來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已有所放緩;2015年全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8.31億元,同比增長-0.64%,行業虧損額與利潤總額的比為1∶11.2.
乳品行業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消費者非理性消費下的行業暴利吸引乳品企業不斷進入,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導致行業供給過剩。二是國內乳品行業發展存在結構性問題,整個行業精細化、產業化程度不高,奶農生產比較盲目,乳源供應地域性和季節性矛盾突出,一邊低價傾銷、殺牛倒乳,一邊還大規模進口原乳和乳粉,這就是典型的結構性問題。由于供給和需求不對稱,一方面大量產能過剩造成浪費,另一方面消費需求舍近求遠轉到了境外。
有分析認為,目前中國乳品行業競爭已經提前進入“紅海”階段,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未來產能過剩及價格下行帶來的市場風險更大。
近期,國家食藥監總局再次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食品安全追溯信息記錄規范的通知》,加上去年10月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和正在征集意見的《嬰幼兒配方乳粉配方注冊管理辦法試行》,2016年將有多項新政出臺實施,“乳品市場將往何處去”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新政實施也必將觸發新一輪市場爭奪。
其實,國家提高乳品行業門檻,一方面對行業進行規范,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從長遠來看,整個行業以及消費者都會從中受益。另一方面隨著政府構建科學監管體系日益成熟,將有利于對線上線下、國內國外建立并實施統一管理和監管標準。
目前,中國有2000—4000個奶粉品牌,在新政頒布之后,業界預測,四分之三的品牌將面臨被清洗的危機,剩下的品牌只有700—800個。在經歷這樣的一輪洗牌之后,乳品企業必將面臨新一輪市場份額的爭奪。
品牌減少或將推動產能有效下降并抑制新增產能。對乳品企業而言,將會更加珍惜現有品牌,并全力維護品牌形象,對上游供應鏈嚴格把關,對下游產品去向嚴格管理,全新的產業鏈追溯體系將明顯升級,效果顯著。從整個行業發展來說,減少品牌能提高市場集中度,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推動乳業轉型升級,促進市場、消費、價格逐步回歸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6年開始,食藥監總局將進一步加大抽檢力度,對嬰幼兒配方乳粉實行月月抽檢,對不合格產品將強制要求企業全面召回。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此輪政策若實施效果明顯,到2017年中國嬰幼兒乳粉行業將恢復健康發展。
對目前的乳品行業來說,擺脫惡性競爭,謀求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為適應形勢變化,目前各乳品企業在加快整合品牌數量、清理庫存的同時,不斷加大產品開發創新力度,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比如在乳粉上重走高端路線,在鮮乳方面大力布局低溫乳市場,力求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先機。
據了解,一部分乳品企業更傾向從“產品安全控制體系”上做文章,從根本上去應對新政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關閉小、散奶源,投資新建規模化大型牧場;由找工廠代加工轉為自己建廠等。隨著新政的實施,行業調整重點已轉到“工廠”這個環節上。
目前,全球乳制品行業都處在低谷,今年我國乳品企業的日子也不會有大的改觀,盡管乳品企業寄希望于二胎政策以提升市場份額,但乳品消費能力的提升空間有限。(李曉紅)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