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務院《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出臺,以互聯網為核心的電商產業不斷升級。其中,農業B2B最為引人注目,農業市場初步估算約為10萬億元,相當于2014年全年GDP的六分之一。一夜之間勢如破竹,掀起一股股投資熱浪,僅2015年上半年,以美菜、鏈農、小農女、優配良種等為代表的食材B2B就已獲得融資,不可否認,他們正在用自身最擅長的方式悄然改變著傳統食材采購市場格局。與此同時,也為這條產業鏈上辛勤付出的普通民眾解決了就業難題。
B2B簡化采購流程
互聯網模式對全民經濟的滲透,使餐飲行業從過去的門口吆喝到微信宣傳,從點鈔機到支付寶支付,從傳統市場采購到食材B2B,餐飲各個方面都在跟互聯網接軌,經營管理變得更簡單了。那么問題來了,互聯網下餐飲老板們,現在的生活究竟發生什么變化?互聯網到底為餐飲行業帶來什么切實的改變?
北京某餐飲老板向筆者坦言:“要說這個互聯網,還真是厲害。可以微信點餐,可以微信買菜。”“比如我現在用的這個送菜公司美菜,每天晚上11點之前,在手機上完成下單,蔬菜、肉禽蛋、水產、米面糧油啥都有,價錢比菜市場還便宜。更讓人高興的是,第二天早上7點之前,就有人把菜齊刷刷地送到店里來,不滿意的還可以退貨換貨。”
據悉,目前國內除傳統的農貿市場批發配送、供銷社電話+網絡直接B2B配送外,現在涌現出更多創業類型生鮮配送B2B,他們依靠自己團隊制定簡潔高效的服務模式,在用戶體驗上以價格實惠,一鍵操作模式贏得追捧。從去年開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B2B生鮮配送平臺如同春筍一樣冒出來。與京東到家等平臺有所不同的是,食材B2B是直接跟產地人員商談,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購成本,徹底打掉中間環節,真正讓利于民。
在百度上搜索一下,根據用戶搜索頻率依次出現的生鮮平臺分別有美菜、鏈農、有菜、蔬東坡、小農女等。以搜索頻次最高的美菜為例,平均簽約餐飲用戶約10萬多家,覆蓋城市約100多個,可見餐飲行業的互聯網接入更加密切。不僅是在經營形式上,在采購這種“勞心勞力”核心經營痛點上,互聯網也在幫助這些中小餐飲店解決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食材B2B“去中心化”釋放出更多利潤空間,不僅惠及餐飲業,更吸引一大批農民及大學生積極投身互聯網農業,激活創業就業激情。
激發創業熱情
據BGG[數據來源于互聯網+農業B2B行業報告2015]測算,2014年互聯網行業在中國直接創造約170萬個就業機會,預計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350萬。作為互聯網行業最具潛力的一分子,食材B2B企業在就業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更令人欣喜的是,B2B從業人員信心指數為99.2,大大高于其他行業從業人員,這無疑顯示出這些新興初創企業的獨有特性,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就業難、擇業難的當下,食材B2B企業正身體力行、重構著國內就業格局,始終致力于廣大民眾最本真訴求,讓“錢多事少離家近”不再成為一種理想。
3月18日晚間新聞聯播中,一則《湖北羅田:電商打開農產品市場大門》信息,讓全中國八億農民見識到農業電商帶來的希望和巨變。拿羅田縣大河岸鎮花銀巖村村民周德銀的話來說:“頭一回種植紅米,兩畝田搞一千多斤,一千多斤谷子賣六千多塊錢,收入比先前翻好幾番。”對于周德銀來講,這種交易模式帶來的改變是驚人的,在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里,他哪里會想到通過電腦、手機還能賣東西、還能掙錢過日子?近兩年,隨著互聯網進入農村腳步的加快,千千萬萬農民朋友可以像周德銀一樣選擇在家就業、甚至創業,蔬菜、瓜果、土雞蛋再也不用擔心銷售沒有門路,可以直接放到像美菜網、鏈農這類B2B農場電商平臺上售賣,既能提高生產效率,還能縮短農產品到城市餐桌的距離。
在國內,互聯網行業經濟規模在2011年到2014年間維持50%的平均復合增長率,行業規模快速增長帶來新的就業機會。譬如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為改變家鄉貧窮面貌,將公司的客服中心落戶到宿遷,解決家鄉五千名年輕人就業。同樣,作為對土地充滿熱情的創業者,美菜創始人劉傳軍為完成自身改變農業、農村和農民夙愿,一頭扎進農產品這行,他的身先士卒帶動和成就一大批胸懷夢想的年輕人。美菜的創立不僅僅解決農產品銷路,豐富農產品輸出渠道,某種程度上還給予對土地充滿溫情的年輕人一個自己就業和創業平臺。
與京東一樣,美菜在自建倉儲物流的同時,想方設法利用很多社會閑散人群和車輛,給這部分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另外,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美菜也向其敞開大門,因人定崗,優秀者可以進入管培生隊伍,幫助其學習和成長。
總而言之,不論是老牌電商京東,還是新興食材B2B美菜,它們都在一步步改善著中國農產品的供給條件,力圖在農產品與城市消費者之間建立一條指尖上的快速通道,讓其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且加大附加值,為民眾提供創業就業新機遇。作者為互聯網獨立觀察員
來源:中國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