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質檢總局統計,2014年,我國進口食品已達482.4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4.2倍,年均增長率達17.6%。不過,在進口市場火熱的背后,也存在不少亂象。專家提醒消費者,部分進口食品難辨真假,質量參差不齊,別盲目購買食用。
國產食品冒充進口食品
在京城一家臨街進口食品店,很多涼果類、堅果類食品都打著“美國”“泰國”“新西蘭”等旗號銷售。然而,仔細查看標簽,這些產品卻多數產地為中國內地。
國內市場上出售的“進口食品”大致歸為三類:第一類是產地在國外,由國內經銷商粘貼中文標識并在國內銷售,外包裝沒有國內衛生許可證號;第二類是原料由國外廠家生產,國內廠商進行包裝和經銷,包裝上對產品成分、配料等有較詳細的標注,有國內衛生許可證號;第三類是包裝上以外文為主,由國內廠家進行分裝,沒有國內衛生許可證號。這其中,只有第一類是真正意義上的進口食品,第二類屬于國產食品,第三類則無法確定,可能是進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貨。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透露,在廣東等沿海省份某些地區有山寨進口食品的一條龍服務,消費者從食品外包裝上根本無法分辨。
標注混亂讓人看不明白
很多進口食品的標簽標注存在不規范的現象,一些進口食品專營店或專柜的進口食品未貼中文標簽。
朱丹蓬表示,根據我國《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進口食品標簽必須體現的信息有:食品名稱、配料表、配料的定量標示、凈含量和規格、日期標示、貯存條件、原產國國名或地區名以及在中國依法登記注冊的代理商、進口商或經銷商的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對于輻照處理過的食品應在食品名稱附近標示“輻照食品”,對使用輻射處理過的原料,應在配料表中標明,對轉基因食品的標示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另外,按照要求,食品標簽中外文需一一對應。
進口食品也有安全問題
日前,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畢克新公布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從57個國家或地區的進口食品中檢出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的進口食品共1255批、4960噸,其中近一半存在食品添加劑超標、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標問題。
不合格進口食品的主要原因是:食品添加劑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品質不合格、標簽不合格、證書不合格、污染物超標、貨證不符、包裝不合格、非食用添加物、轉基因成分等。其中,食品添加劑超標、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標較為突出,占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總批次的48%。
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專家阮光鋒表示,進口食品不一定就很安全,消費者沒有必要盲目崇拜進口食品。
海外代購食品維權難
朱丹蓬介紹,在網絡或微信朋友圈做代購進口食品的賣家,常常自己也不確定產品的貨源和質量是否有保證。同時,網上代購境外進口食品一旦產生糾紛,不僅維權流程長,而且舉證、快遞產品都很麻煩,維權成本會相當高。
阮光鋒表示,一些含有不明成分的進口食品通過海淘、代購等方式流入國內。這類食品中往往含有國內不常見的成分,有些成分甚至缺乏相應的中文譯名。根據相關國標規定,若某種成分屬于國內未經批準使用的成分,進口商需向衛生部門申請該成分為“新資源食品”,經衛生部門審批通過后方可添加使用。這也無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風險系數。(錢宇陽
來源: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