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實施國家食品安全戰略的建議
[不論是可追溯體系、第三方檢驗檢測等技術支撐,還是食品安全培訓師、商業責任保險等制度創新,都蘊含著巨大的制度紅利和市場活力]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圍繞這一創新提法和思路,筆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召開中央農村和食品安全工作會議。
食品安全包括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發展安全三個層次,三者相互關聯和影響。食用農產品源頭化學污染是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的主要來源,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欠缺也在需求側影響終端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然而根據我國政府機構設置,上述職責分屬農業、食藥、衛生三個部門,不利于提高政策一致性。
2001年“美國總統食品安全戰略”就從食品安全的三個層次入手,包括了保障食品供應、減少食源性疾病以及提升營養水平三大目標,這一經驗值得借鑒。在食品安全戰略的大背景下,建議將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調整為中央農村和食品安全工作會議,一方面加強部門間政策協調力度,另一方面真正從國家層面將食品質量安全提升到食品數量安全尤其是糧食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將國家食品藥品監管機構升格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國際經驗表明,國家戰略通常由議會、國會等權力機構批準,具體政策由內閣部門執行。如美國在“9·11”之后專門組建國土安全部實施反恐策略。在我國,耕地保護、計劃生育、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等國策都由一個國務院組成部門牽頭實施。
可利用此次契機,整合依然散落在各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進出口食品管理、食品相關產品監管乃至食用農產品質量監管等職責,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藥品安全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同時整合各方力量組建國家食品安全研究院,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研究,尤其是將健康安全福祉理念上升到與科技創新、綠色生態、人口可持續等發展理念相并列的高度。
三、劃分食品安全監管功能區。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城鄉間、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決定了食品安全風險類型不同。因此人力、裝備等監管資源區域布局不能“一刀切”,而要有差異性。根據產業狀況、人口分布和監管能力的匹配程度,可將31個省級行政區域細分為若干類監管功能區。國家在不同監管區域設置監管派出機構,有針對性地配置資源,著力補齊地方監管能力短板。對產業聚集區、流通集散地等重點區域實施全覆蓋高強度監管,有效控制源頭風險。監管功能區劃分還可以與“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相配合,充分體現“十三五”規劃的區域性特征。
四、打造食品安全產業。
人們通常把食品安全看做“花錢”的事,實際上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正如各國綠色轉型催生了龐大的環保產業和生態經濟,食品安全產業也完全有可能成為“賺錢”的行業。
食品工業本身要慎言創新,但食品安全必須創新。不論是可追溯體系、第三方檢驗檢測等技術支撐,還是食品安全培訓師、商業責任保險等制度創新,都蘊含著巨大的制度紅利和市場活力。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背景下,把食品安全經濟作為“雙創”的增長極,前景值得期待。
五、制定中國食品安全戰略路線圖和時間表。
好的制度設計,必須強調一致性和連續性,“一張藍圖干到底”。建議把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作為重要時間節點,從制度環境、激勵體系、資源保障和個體能力等方面入手,從長遠著眼規劃“兩個一百年”和中長期要實現的食品安全工作目標,避免政策和規劃的隨意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胡穎廉)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