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在五年規劃中,第一次把食品安全戰略提到這樣的高度。”11月15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主任韓俊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和中國經濟年鑒社聯合主辦的“2015第三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這樣評價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健康中國建設”計劃。
在韓俊看來,五中全會勾畫了到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人民的健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全會提出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充足、營養和安全的食品供應是人類健康所必需的。作為“健康中國建設”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會提出,要“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是非常及時、非常必要的。
對“食品安全”峰會創辦以來一直都很關注的韓俊認為,通過峰會的討論,人們有機會分享了各國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經驗,與會代表也對中國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國家食品安全戰略和政策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對于如何“實施食品安全戰略”,韓俊自己的看法是,應該做到四點:一、必須樹立國際視野。二、必須加強對食品行業的監管。三、必須明確界定食品鏈各個環節所要承擔的責任。四、應當加強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能力。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必須樹立國際視野
“中國是一個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隨著食品行業國際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中國食品安全水平也不斷提升。”韓俊說,這是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必須樹立國際視野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到中財辦之前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韓俊介紹,早在2004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就組織了國內50多家智庫,對我國食品安全戰略進行了研究,正式發布了第一份內容十分詳盡的《中國食品安全戰略研究報告》,并與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亞洲開發銀行開展了合作,提出了完善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框架的一攬子建議。這些研究成果對中國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政策直接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通過這些國際合作,包括國外考察,我們對世界各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基本理念和成功實踐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食品無國界。當前,各國的食品貿易日益頻繁且日趨增長,食品市場逐步開放的趨勢不可逆轉。韓俊建議,根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中國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建立一個更加有效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應當積極借鑒國際上食品安全管理的有益經驗,這些經驗包括:強調公共和私人部門統一行動;食品安全標準應該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強調風險分析和預防,食品安全標準應當循序漸進地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應當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體系;在中央一級必須有一個權威聲音對食品安全負責,并擁有實現職能所必需的充足人力和資金;應當明確地方政府、行業、消費者在食品安全體系中的職責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特別是,監管部門應該及時、準確、全面、公開和有效地提供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信息透明是政府行使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的重要準則,唯有信息透明才能使政府、產業界和消費者得到良好溝通、消除隔閡、避免偏見。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必須加強政府對食品行業的監管
韓俊認為,食品監管的首要職能就是執行食品法規,保護消費者。國家食品監管體系包括以下要素:相關可執行的食品法律法規、檢測服務、食品危害物和食源性疾病人群的監測、向包括消費者在內的各利益相關方提供公開而透明的信息。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強化,但基層監管體系仍是薄弱環節,市縣地方政府職責仍有待進一步強化。為此,韓俊建議,為使中央政策在地方得以執行,要細化、硬化考核標準,將確保食品安全納入各級政府政績考核體系,強化對各級政府的問責。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必須明確界定食品鏈各個環節所要承擔的責任
“食品安全目標不可能只通過政府部門的強制性監管而達到,監管與懲罰機制只是政府部門的手段之一。只有食品鏈中各個利益相關方,即農民、食品企業和消費者的積極參與,才能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韓俊介紹,產業界在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中的作用主要通過以下途經進行:一是通過行業自律加強行業內部管理;二是與消費者溝通,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完善行業內部管理制度。目前食品行業這幾個方面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行業自律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食品行業組織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育,運行還很不規范。
韓俊強調,食品產業鏈的各個利益相關方,通過自己的聲譽來積極維護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體系有效運轉的核心。政府和社會的監管僅僅是外在的約束。為了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維護食品安全的積極性,應通過政府、產業界、消費者、媒體、教育和科研機構等有關各方密切配合、相互協作,完善相互溝通的機制,尋求共同解決食品安全關鍵問題的辦法。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應當增強小農戶融入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能力
關于小農戶如何融入農業供應鏈,世界銀行曾總結過中歐和東歐轉型經濟體中小農戶和農業綜合企業之間協作式供應鏈的許多成功范例,聯合國糧農組織也總結過不同國家的經驗。
“這說明在諸多不同條件下小農戶通過中間商、牽頭農戶、公司和合作社與市場取得了連通。”韓俊表示,協作式供應鏈是生產者、中間商、加工商及采購商就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何時交貨、質量和安全要求及價格等作出的長久安排。這種供應鏈的特點是各方是一種伙伴關系,有共同利益,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建立了相互間的信任。
“這個問題在中國具有特別的重要性。”韓俊進一步表示,中國的農業生產結構極為分散,2億多個農戶從事農業生產,平均每戶不到1公頃的耕地。這為從源頭確保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提出了挑戰。過去20年中國食品產業發生的迅速變化,就是超級市場所占的市場份額的迅速增長。這種擴張的主要原因是超市對現代消費者的吸引力,以及現代零售業在技術和物流方面所具備的傳統零售業所沒有的優勢。研究發現,盡管很多超市努力獲得各種形式的食品安全認證,花大力氣搞檢測及追溯體系等手段來吸引顧客,但中國的超級市場在食品質量和安全標準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
韓俊認為,食品行業面臨的另外一個重要變化是,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市場不斷拓展。一般來說,出口市場比國內市場對食品安全的要求高,食品安全標準日益成為對外出口市場拓展的一個主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中國農產品出口企業、出口采購商按照國際標準,對國內農業產業鏈進行整合,推動了新技術的傳播、物流服務的發展,對整個食品產業的進步起著很大的帶動作用。超市的迅速崛起和出口市場的拓展,催生了中國農業協作式供應鏈的快速發展。
韓俊強調,國際和中國的經驗表明,發展協作式供應鏈,對小農戶參與到現代食品市場體系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增強各國食品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升食品安全的重要工具,協作式供應鏈正在倒逼農業發生“從餐桌到田頭”的變化。
“中國在制定農業政策過程中,高度重視協作式供應鏈的作用。”韓俊表示,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并把“推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們的政策目標是,在中國農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創造條件讓各種對農民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協作式農業供應鏈得到充分發展,讓中國農業和食品產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我們愿意分享各國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并不斷拓展與貿易伙伴和各國農業企業的合作。(李慧蓮 曹方超)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