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能化生產邁進強化產品精深加工
2015全國食用菌菌需物資設備博覽會暨食用菌工廠化發展論壇日前在江蘇連云港舉辦。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會長李玉春表示,我國食用菌產業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現已進入產業結構調整期。他強調,在調整過程中,企業和主產地面臨著轉型升級和增長方式的轉變。
會上,李玉春提出,目前食用菌產業基本面雖向好,但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是結構不合理。
產業布局不合理 表現為區域性生產企業過多,有的成為集聚群,形成一些地區產能過剩。很多工廠化企業建在“五高”地區,即原料費用高、人工費用高、電價高、運輸成本高、管理費用高。而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省區生產企業少,形成產業布局結構不合理。
消費區域結構不合理 據中國食用菌商務網調查顯示,食用菌產品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約占全國總產量的65%以上;中、西部省區偏少,西部地區是食用菌消費的盲區。消費結構的不合理形成了消費市場的不均衡,東部地區市場飽和,而西部地區偏少。
生產品種結構不合理 據中國食用菌商務網調查顯示,2009—2013年,金針菇工廠化產能平均每年保持45%以上的增速;杏鮑菇在2010—2013年平均每年保持38%的增速,個別企業產量逐年翻番,增速驚人。由此造成單品種產能過剩,很多企業限產,有的停產倒閉。因此,適當、適度調整單品種生產結構勢在必行,應逐步使工廠化生產品種適應市場需求的多樣化。
產品市場流通結構不合理,渠道建設失衡 在全國市場流通布局上,西部地區經銷公司少而小,有的城市菜市場和超市里見不到食用菌產品,想吃沒地方買。
產業鏈結構配置不合理 重生產,輕加工,形成產業鏈前段頭大、產量高,而后續加工業小而少,沒有形成高附加值的產業鏈。
資源開發利用結構不合理 我國是農業大國,每年有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適應草腐菌生產,可變廢為寶,形成循環經濟。而我國又是森林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均木材占有量很少,而木腐菌生產每年需要大量木屑,雖有一定比例的替代物,但木屑用量仍很大。應大力推廣草腐菌生產,適當壓縮木腐菌生產。
從業技術人員結構不合理 據對全國600家食用菌工廠化企業調研,一線生產技術人員中專業人員比例很少,主要生產技術管理人員大都是土生土長的“菇農”,而行業內有限的專業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學院、科研院所里。特別是支撐產業發展的菌需設備制造,近年來主要是企業自主研發。
企業融投資配置結構不合理 食用菌企業在發展中面臨融資難、融資費用高的情況,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支持很難。
李玉春認為,食用菌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在調整過程中,要從主產地和企業的實際出發,整合自身優勢資源,從“互聯網+”和“眾籌”、創新、中國制造2025、生態環保、循環經濟的角度考慮,使調整賦予創新精神。同時,調整結構要與產業轉型升級和轉變增長方式相結合。工廠化生產企業要向食用菌智能化生產邁進;強化食用菌產品的精深加工;加強新產品的開發,使營養、健康、安全、美味的食用菌產品多元化、多樣化地服務消費者,滿足市場需求。(寧遠)
來源: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