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企業打造新型農產品安全供應鏈


    作者:畢淑娟    時間:2015-11-03





      新食品安全法已于10月1日正式施行。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將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建立覆蓋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通過法律制度的完善,進一步加大違法者的違法成本,加大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從根本上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后,食品企業如何適應最嚴食品安全監管環境?新常態下,食品企業如何轉型升級?在日前舉行的2015中國食品安全高層對話會上,來自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食藥監總局等相關部委、行業協會、食品企業等各界人士,圍繞上述議題展開了深度討論。

      企業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法制司副司長陳谞表示,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注重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主體義務和法律責任,明確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同時,新法堅持刑事責任優先原則,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管理工作。

    “食品安全事關千家萬戶,事關經濟發展大局,事關社會和諧穩健,食品監測和安全監督,對保障食品安全至關重要,但是生產符合質量安全的食品,還是要靠食品企業。每一個食品企業都要牢記自己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進一步加強誠信建設,強化企業管理,嚴格遵紀守法,切實保障產品質量合格。”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會長石秀詩此前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只有食品企業生產的食品質量保證了,食品安全才能得到保證,民生才能得到改善。”

      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畢克新表示,近年來,進口食品已成為我國消費者重要的食品來源,消費者在選購進口食品時,應當通過正規渠道購買,不要購買未經檢驗檢疫的進口食品。消費者可以通過“三看”選購合法、合格的進口食品。一是要看進口食品外包裝有無中文標簽;二是要看質檢部門出具的檢驗檢疫證明,可以向經銷商索取進口食品的檢驗檢疫證明;三是要看進口食品準入情況,可以登錄國家質檢總局網站,查詢進口食品準入情況,不要購買未獲準入國家(地區)、未獲注冊生產企業的相關產品。

      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消費者對進口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監管也呈現出獨特的“新常態”。 畢克新告訴記者,為此,質檢總局建立了進口食品安全“全過程”管理體系,首先是進口前嚴格準入,其次是進口時嚴格檢驗檢疫,最后是進口后嚴格后續監管。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社會工作局局長章勛宏表示,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公眾最關心的話題之一,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上出現了一些造謠欺詐現象,破壞了社會信任感、政府公信力,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滋長了一些惡性競爭,給食品安全帶來了負面影響。今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以法律形式規范了食品安全行為,為互聯網+食品安全和發展提供了安全和保障。

      在大數據時代,對于處在食品安全生產一線上的食品企業,首先需要具備大數據思維,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在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信息服務中心主任助理江青看來,傳統食品企業在轉型中應該轉變思維方式:首先,將傳統的消費者轉變為用戶,與用戶主動溝通;其次,去中心化營銷,以平臺化擴大用戶規模;最后,利用大數據做精準營銷,增加用戶粘性。

      打造新型農產品安全供應鏈

     在新常態下,食品企業如何適應最嚴食品安全監管環境?如何轉型升級?

      蒙牛乳業奶源質量總監劉高飛表示,在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前,蒙牛已組織產業鏈的第一公里(源頭供應商)至最后一公里(終端銷售)所有相關方開展宣貫、研讀,并簽訂了《質量安全法律責任承諾書》,通過科學合理的組織架構保障質量安全:四駕馬車涵蓋產業鏈源頭、生產加工、終端銷售。集團作為裁判員,制定標準,監控運行;系統作為教練員,結合業務形成落地方案并指導實施;區域作為運動員,依規執行,適時改善。同時,各層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小組,針對質量安全問題采取掛牌機制,實施“零容忍”的態度。

      “食品企業比較特別,關系到人們的安全,體現更多的良知。 放心、安全的食品,不僅關心到人的健康,也關系到企業的生存發展。食品企業在注重量的時候,更要注重質的提升。因為我們不僅是食品安全的參與者、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雛鷹農牧集團副董事長、副總裁兼首席質量官侯五群告訴《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雛鷹農牧集團于2010年9月在深圳交易所上市,企業的發展是典型的中國農業企業發展之路,為確保安全,集團率先引入了首席質量官制度,通過建立360全程食品安全體系,確保產業鏈各個環節安全可控。

      在正邦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聶小洪看來,中國農副產品的生產有其自身的特點,養殖和種植分散在千家萬戶,食品加工遍布于大小廠家甚至家庭小作坊,產業化和標準化程度也比較低,農戶的食品安全意識也比較薄弱,甚至個別黑心商人唯利是圖,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給農產品造成了安全隱患。

      那么,如何消除這些安全隱患?針對記者的提問,聶小洪表示,正邦集團一方面積極組織、幫助農民生產和銷售農副產品;另一方面打造一條完整的、有足夠控制力的食品安全生產鏈、供應鏈,也就是“從田頭到餐桌”的新型農產品安全供應鏈。

      不過,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孫維才認為,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農業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為新食品安全法的實施帶來了一定困難。特別是上游產業鏈不能形成規模化、標準化,從源頭上講,為食品安全帶來較大的難度。目前養殖業的轉型升級已成為整個中國農牧業的焦點話題,但轉型會帶來設備和技術的提升,導致在一定時間內的成本上升,這需要通過效率提升來消化。而在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下,環保問題也日益突出,山東、河南、廣州等地區的傳統養殖區起步都比較低級,對環境帶來了很多污染。

      為此,侯五群呼吁全產業鏈企業攜起手來,踐行食品安全責任,共同打造食品安全體系。 (記者 畢淑娟 北京報道)

    來源:中國聯合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