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國七條”提振農產品出口


    作者:白舒捷    時間:2015-09-08





      隨著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農產品出口取得長足發展,出口規模不斷擴大。然而,伴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業等一系列行業的出口模式也隨之需要調整變化,以保證在原有的基礎上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國務院最新發布的《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就是為了指導外貿行業轉型升級,為未來我國外貿發展提供政策紅利。


      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出口數據不盡樂觀


      據海關統計,上半年,中國進出口總值11.53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6.9%。其中出口6.57萬億元,增長0.9%,在6月扭轉了數月負增長的態勢;進口4.96萬億元,已經連續9個月下降,降幅為15.5%。


      在內需尚未真正啟動前,外需依然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外貿下滑,是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個巨大壓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堅決清理和規范進出口環節收費、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力度、切實改善融資服務等七個方面意見。


      我國農產品進出口在對外貿易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來看看上半年農產品進出口的數據:1—6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894.3億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出口327.2億美元,同比下降2.2%;進口567.1億美元,同比下降10.4%。


      在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看來,造成上半年出口增長緩慢的首要原因是全球經濟持續的低迷,外需仍然不振。因此“國七條”中,只有兩項專門提到了進口舉措,意見的絕大部分還是旨在穩定出口。


      為減輕外貿企業負擔,是本次“國七條”的一大核心任務。《意見》要求堅決清理和規范進出口環節收費。加大對取消收費項目落實情況的督察力度,形成外貿企業松綁減負長效機制,防止亂收費問題反彈。


      業內人士認為,人民幣近年來的持續升值狀態,已在不斷削弱著中國出口企業的競爭力。今年以來,隨著主要經濟體國家貨幣的相對貶值,導致人民幣相對這些貨幣被動升值,更給出口企業“雪上加霜”。《意見》指出,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對于企業出口,國務院出臺了具體支持措施,包括進一步擴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及新興市場開拓的支持力度。實現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保險應保盡保,進一步簡化程序;進一步落實出口退稅企業分類管理辦法,加快出口退稅進度,確保及時足額退稅。


      在卓創資訊分析師孫光梅看來,盡管國際市場需求疲軟、中國低成本優勢不斷削弱、大宗商品價格下滑,但隨著“國七條”的發酵、“一帶一路”戰略的鋪開、中韓及中澳自貿區的開發都將為后期農產品出口恢復性增長創造條件。對下半年出口形勢,總體判斷會好于上半年,預計果蔬、中藥材、食用菌等產品出口將有所增加。


      大蒜深加工亟須轉型升級


      大蒜作為我國最大的單項農產品出口商品,在世界大蒜貿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在全國形成了幾個重要的產區,如山東、河南、江蘇邳州等主要出口大蒜種植區。目前看來,中國大蒜仍然將作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一記重拳,接受世界各國的訂單。


      據山東省農業廳統計,今年上半年山東大蒜出口量為57.7萬噸,出口額6.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24.4%。


      在中國大蒜之鄉——山東金鄉,金洲萬盛冷藏有限公司的26噸白皮蒜正準備裝車運往日本。公司經理周志民說,今年上半年,企業大蒜出口達到4000噸,出口額2800萬元。“政府給我們廣大企業建立了海關、食品檢驗、物流等一站式服務平臺,讓我們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二,我們自己呢,也在基地協議價收購的基礎上,建立了大蒜質量追溯機制,保障了質量增加了出口量。”周志民說。


      從事多年大蒜出口貿易的山東省濟南中明大地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夢輝談及行業發展的感受時說:“從2006年至今,大蒜價格經歷過幾次‘過山車’,但大蒜出口量沒有明顯提升,一直在150萬噸左右徘徊。一方面是因為深加工產品出口比重較少;另一方面,出口市場已經趨于飽和,基本保持剛性需求,遭遇了‘天花板’效應。就拿今年來說,大蒜價格比去年翻了近一倍,但出口訂單卻沒有明顯增長。”


      濟寧檢驗檢疫局負責人指出,從全國的出口數據中看,我國出口大蒜深加工比例小,這個現象也存在于國內大蒜市場。保鮮大蒜占據了90%的市場,目前盡管精加工、深加工產品出口逐步走強,但市場份額仍然較少,這就降低了我國大蒜的市場抗風險能力。此外,目前大蒜市場信息已經透明,國外客戶甚至能夠預測性地進行囤貨,擠占了國內市場存儲、加工的利潤,使我國大蒜出口進入低利潤空間。因此深加工企業急切需要發展,大蒜產業轉型已為當務之急。


      曹夢輝說,下一步,大蒜出口企業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深加工產品多樣化水平。此外,還要針對國內經濟環境進行調整,隨著近30年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雖然近兩年經濟增速放緩,但“長尾效應”依然存在,如何適應新常態也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山東省農業廳分析文件顯示,下半年山東農產品貿易既有積極因素也面臨較大壓力。國務院日前出臺了《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山東也已出臺相關政策,促進山東農產品貿易增長。


      給企業減負挖掘蜂蜜出口潛力


      目前,我國蜂蜜生產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蜂蜜出口行業從1998年經營權逐步放開以來,民營、私營企業在蜂蜜出口的經營隊伍中愈發顯示出了參與市場競爭的活力。


      從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了解到,今年1—6月份,我國蜂蜜進出口總量72萬噸,總額1.6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0.1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58%和25.31%。其中,出口69萬噸,出口額1.3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25億元,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9.45%和28.30%;進口2979噸,進口額3044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89億元人民幣,分別增長11.34%和14.54%。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蜂產品分會秘書長龍學軍表示,歐盟市場對我國工業用蜜和我國國內高端市場對進口餐桌用蜜的強勁需求是拉動我國蜂蜜出口和進口增長的主因。


      普遍認為人民幣匯率是左右企業出口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在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一家青海蜂蜜出口企業負責人面對人民幣匯率波動已然淡定。“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不可避免,出口企業必須把人民幣匯率波動考慮在企業的成本預估之內,很多有經驗的企業已經具備一套應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風險防控體系和管理辦法。”


      談到對“國七條”出臺的看法,這位負責人表示,將對蜂蜜出口有一定程度的提振作用,尤其是在幫助企業減負方面。


      龍學軍指出,由于1—6月多履行2014年在手合同,歐元匯率因素導致企業履行在手合同出口成本提高,利潤減少甚至虧本。今年春季南方油菜大幅減產,針對摻假蜂蜜的出口監管進一步加強,預計下半年蜂蜜出口數量有所回落,平均單價逐步回升,全年出口總量略高于2014年,總金額有所增加。


      由于我國養蜂的群眾性基礎較好,技術力量不斷增強,中國蜂產業的勞動力成本和生產技術具有國際競爭比較優勢。如能徹底改變蜂蜜生產和收購方式,集中發展特色、優勢產品出口,我國蜂蜜出口還能取得進一步的發展。(白舒捷)


    來源: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