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菌產業市場亟待培育


    作者:楊果平    時間:2015-08-06





      近年來,我國的食用菌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于產業基礎不扎實,對食用菌的開發利用尚處在初級階段,加之,消費者對其有利于身體健康的認知有限,我國雖然已經成為食用菌生產大國,但仍不是消費大國,更談不上產業強國。由于產銷脫節,產能過剩,深加工開發利用不足,市場受整體經濟形勢和消費能力的影響波動頻繁,尚未形成“物有所值”的價格機制,因此,亟待加大政策支持與新產品開發利用力度,在市場培育上下功夫。


      低端產品市場走俏


      近十多年來,平菇、姬菇、雞腿菇等低端大路貨,一直呈現產銷兩旺的市場局面,令菇民和企業皆大歡喜,效益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比如普通平菇,雖然在集中產出季節也會降至6元/千克左右,但其價格最高時可達12元/千克左右,一般多在10元左右;姬菇的價格相對平穩得多,一般多在10元/千克左右,京、津、滬等大城市的價格多在12元左右;雞腿菇的生產,多年來一直保持少而精的狀態,多為保護性、設施性的反季節栽培,如濟南等地的菇洞栽培,常年不斷,夏季或冬季的一般批發價在12元/千克左右。


      另外,近兩年來各地食用菌市場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夏季的香菇、平菇等“反季節產品”,一直呈現供不應求、貨緊價俏的局面。以北京市場為例:2014年6~9月份,承德香菇進棚收購價格為12元/千克左右,部分時間超過15元,該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0月份。與此行情類似的還有其它夏季品種如豬肚菇、高溫平菇和小平菇等。


      高檔品種銷售受阻


      近年來,市場調查顯示,與低端產品購銷兩旺的市場趨勢相比,由于高檔品種產能過剩,消費需求不振,價格不漲反跌,讓一些動輒數千萬上億元投資高檔品種的大中型企業頗感意外。


      比如白靈菇,春節期間12元/千克,與同期香菇相同,幾乎與小平菇持平;再如夏季的杏鮑菇,零售價格10元/千克;又如北蟲草,批發價僅16元/千克,零售價也就26元左右,難以反映本來價值。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型品種實施“工廠化生產”后,產品口感及風味均不如順季產品,導致普通居民日常消費減少;另一方面是總產提高后,缺乏相應的利用渠道,或者說,沒有與之相應的保健品生產規模,導致產能嚴重過剩。如北蟲草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高貴的北蟲草只好淪落為“火鍋食材、涼拌原料”,價值自然一落千丈。


      另外,受經濟大環境影響,一些國家針對我國的食用菌產品設置了貿易壁壘,各種菇品的出口形勢也不容樂觀。如2013年我國食、藥用菌產品出口金額26.9億美元,2014年27億美元,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


      加大開發利用力度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作為食用菌栽培歷史最悠久,栽培種類最多,是產量和消費最多的產業大國。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秘書長劉自強表示,我國食用菌產業目前還基本上停留在“只要生產出就能掙錢”的初級階段,食用菌流通還主要以一級批發市場為主,只有10%~20%走進超市,食用菌消費80%集中在餐飲環節。由于食用菌產業不注重對普通消費者宣傳推廣、不注重品牌建設、終端渠道建設,特色產品(如富硒菇、含釩菇、功能菇、一品菇以及仿野生菇等)的深加工開發利用力度更是不足,這與飛速發展的規模化、工廠化生產方式極不適應。我國亟待加大政策支持與深加工開發利用力度,積極培育新興市場。


      有業內人士預計,隨著新型市場的培育,今后國內市場對食用菌的消費需求將會以幾何級數量遞增,未來我國食用菌產品開發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鮮品(速凍品、真空冷凍干燥);無限接近鮮品的產品、體現原汁原味。二是開袋即食休閑食品,中央廚房家庭化。三是食用菌生物科技深加工產品(如菇類生技產業和多糖體飲料),從而進一步提升至菇類生技休閑養生的概念。(楊果平)


    來源: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