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推廣條件日趨成熟
蔬菜、豬肉等生鮮食品的溯源,是中國食品安全中一個多次被提及的話題。在歷經數年的試點和“幕后準備”之后,消費者已經可以親手追溯在超市所購的一些生鮮食品的源頭生產者。近日,商務部在北京舉行超市追溯體驗活動啟動儀式暨“E追溯”微信公眾號上線儀式。從此,使用該公眾號的“掃碼查詢”功能,消費者就能查詢肉類、蔬菜的產地和流通的全過程信息。目前超市多數生鮮食品的包裝上,還沒有打印二維碼。這一缺失的背后,是企業的觀望。
展示生產與流通全程信息
食品追溯不僅考驗食品的質量,更考驗政府、生產企業和超市的信息化水平。將于10月1日起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國家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農業行政等有關部門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協作機制。”事實上,追溯并不是新鮮事物,只不過如今用上了數據庫、物聯網等技術。北京市商務委“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試點建設項目”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即使沒有使用新科技手段實現信息電子化的企業,內部也有一個進銷存記錄,這是企業必須做的。”傳統的紙質記錄、一維碼、條形碼和二維碼,雖然承載的信息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記錄了食品生產過程中一個或多個環節的信息。而如何把這些環節打通,并將信息透明地展示給消費者,實現真正的追溯,則是政府主導的追溯體系的目標。2010年以來,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陸續開展了肉類、蔬菜、中藥材、酒類等產品電子追溯體系建設,探索運用物聯網等技術手段解決產品的溯源問題,以助力食品安全治理。《
國務院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明確,商務部牽頭利用物聯網建設重要產品等追溯體系,形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信息鏈條。目前,全國共58個大中城市分5批進入商務部牽頭的肉類蔬菜電子追溯體系試點,基本覆蓋了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目前,前3批試點城市總共在1.1萬家企業建成追溯體系,每天上傳數據200余萬條,對3萬多噸肉菜和中藥材進行信息化追溯管理。中央平臺累計匯總追溯數據8億條,還支持貴州、四川、山東、安徽4個省的茅臺、五糧液、張裕、瀘州老窖、古井貢、景芝等8家酒類企業進行試點。目前,各試點項目均已建成并通過驗收。
二維碼尚未全面推廣北京市商務委工作人員說:“最復雜的是形成數據鏈條。到了終端其實就是打印,跟超市原來的流程相同。比如,生豬有檢疫票,到了屠宰場,豬的來源信息就進入系統了。然后,屠宰的具體信息——什么時間屠宰、什么人屠宰……一直到屠宰之后出庫、運輸到哪里、誰接貨,這些信息都會傳到商務委的平臺上。超市終端也與平臺關聯。這樣,電子秤在打印時就可以選擇包括二維碼在內的方式把這些信息打印出來。這樣手機一掃描,消費者就可以對產品進行追溯了。”據介紹,北京肉類電子追溯體系通過不斷探索,已經集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技術,而蔬菜類的追溯模式則正在改進中。在肉類方面,通過激光灼刻檢疫標識、RFID芯片綁定等技術的集成應用,貫通了各流通環節的“數據孤島”,形成“一豬一碼、物碼合一、同生共滅、終端自毀”的信息追溯鏈條,實現了食品安全供應鏈的技術革新。電子追溯體系使得食品來源可追、去向可查、責任可究,讓肉、菜的流通變得透明,食品安全的責任也變得清晰。專家表示,“E追溯”可以形成市場倒逼機制,促使生產經營者改善質量安全管理,從源頭保障食品安全,從而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讓消費者能夠放心消費。同時也改革了政府的管理
模式,實現了對肉類、蔬菜流通的全過程無縫隙監管。追溯體系由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查詢這四大部分構成。其中,前三個環節主要由企業承擔,政府部門搭建統一的數據平臺,打造統一的信息查詢通道。消費者在超市購買肉菜產品時,通過查詢終端或手機掃描,可以查詢產品的追溯信息,掌握產地信息和流通過程。家樂福北京一家超市工作人員表示:“超市進貨后,要把信息傳到北京市商務委的網站上,然后在打印時,鏈接網站信息就可以了。這需要我們調試內部網絡和電子秤。對于建立‘E追溯’體系,政府會給予資金等方面支持,我們會不斷更新信息,以保證信息真實。‘E追溯’體系是創新舉措,目前歐洲也建立了可追溯體系,但是相關信息僅在政府與企業之間分享,并未向消費者開放。”北京市商務委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其實不需要增加超市很多成本,近兩年生產的電子秤經過調試后都可以用于“E追溯”體系。當前北京“E追溯”還沒全面鋪開,這是因為在超市終端需要打印二維碼,而這些打印的標簽需要到工商部門備案,不能隨便打印。盡管電子追溯體系已經推廣數年,但目前還有部分城市仍采用數字碼,尚未全面推行二維碼,消費者查詢時需手工輸入數字碼,不夠便利。對此,業內專家表示,目前智
能手機使用越來越多,全面推廣二維碼的條件日趨成熟。在談到政府和企業在追溯體系建設中的職責分工時,專家表示:“前一階段政府在引導、支持追溯項目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下一步政府要逐步轉向制定規則和標準。‘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通過深入宣傳,引導社會認識到追溯的價值。然后做規劃、標準和宣傳。其他更多具體工作由企業去做,去投入。要讓市場認識到,在可追溯和不可追溯的產品之間,消費者選擇可追溯產品,這樣就可以給企業一定的壓力。企業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就會加入追溯體系。”
來源: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