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即將出臺,按照部署,北京農業發展空間將有所縮減。
7月8日,“京張蔬菜產銷對接”活動在北京舉辦,每年7、8、9三個月,將有260多萬噸張家口“壩上蔬菜”集中進入北京市場。在京津冀三地的農業協同合作邏輯下,將農業發展定位于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北京,為河北的蔬菜產業發展帶來更大空間。
在活動現場,北京市農委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北京擁有2000萬人口,但農產品的自給率很低,蔬菜僅為20%多,在調整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大戰略下,為保障首都蔬菜供應,必須加強與河北之間的農業生產合作。
據了解,河北已圍繞建設“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展開了規劃,河北將在建設“互聯網+ +”平臺方面發力。
建環首都現代農業示范帶
作為首都,北京的農業發展空間,將漸趨縮減。“相比其他產業,農業比較效益很低,這是農業自身作為弱質產業的特性所決定的”,北京市農業局局長吳寶新認為,“當前北京經濟社會整體上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和發達城市化階段,土地緊缺和水資源緊缺的‘雙緊’約束更加明顯,市場高風險和勞動力高成本的‘雙高’壓力更加突出,農業占GDP的比重會越來越小,農業經營性收入占農村居民收入比重會越來越低,這也是大都市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也因此,守著一個寸土寸金的北京城,京津冀三地試圖以科技為馬首,要走出一條現代農業協同發展的路子,建設“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
對此,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認為,建設示范帶要發展一二三產融合的新農業,建設“互聯網++”和“文化創意+”平臺,不斷降低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成本。
而對河北而言,建設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成為其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轉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開展與京津協同創新的機會窗口。《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河北省將通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吸引“創客”加入,鼓勵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占股權,建設科技資源整合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互聯網+”平臺等。
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合作
按照京津冀三地聯合簽署的《推進現代農業協同發展框架協議》,北京被定位成著重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而河北將圍繞特大型城市消費市場特點,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合作,從“菜籃子”、“米袋子”再到“果盤子”,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按照部署,北京市將進一步縮減農業發展空間,而這給了河北蔬菜產業以市場的想象空間。
而眼下,正是冀菜入京的時節:每年的7、8、9三個月,是河北張家口蔬菜集中進京的時間,在張家口當地,這被當做一件大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供京第一市”的盛夏鏖戰開始了。
260多萬噸的供京蔬菜總量,占到北京夏秋季市場份額的45%。張家口市委農工委一名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作為保障北京“菜籃子”的重要供應基地,張家口蔬菜產業主打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市場化運作,在全市種植業結構中,蔬菜產業因此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富民產業。
數據顯示,張家口市常年蔬菜種植面積150多萬畝,其中設施蔬菜發展到28萬畝,全年蔬菜總產量可達600萬噸。全市擁有蔬菜專業合作社達1300多家。
放眼整個河北省,北京市場對其來說是“必爭之地”。數據顯示,河北省2014年瓜菜播種面積達2054萬畝,總產8873萬噸,從“農超對接”、“農社對接”到“農餐對接”,目前有90家河北蔬菜專業合作社與北京市20多家超市建立了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平均日供應量1000噸以上,約占超市采購量的36%。有8家合作社在北京居民社區建設連鎖直營店108個,日經營量超過200噸,比2013年增長3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