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食品生產企業產業鏈條長、涉及環節多、產品輻射面廣、社會影響大,是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的主力軍,也是監管部門監管的重點。去年底,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了《總局關于進一步監督大型食品生產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的指導意見》(文中簡稱《指導意見》),提出“督促大型企業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和首負責任以及法定代表人和食品質量安全負責人的責任”等十條意見。
距離《指導意見》發布已近半年,各地落實情況如何?有哪些成效及亮點?存在哪些不足,又該如何完善?日前,總局就如何更好地推進大型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召開工作推進會,全國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相關人員、部分行業協會和大型食品生產企業代表圍繞這一話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大型企業:
防控全產業鏈風險
掃描罐底二維碼,可實現分鐘級產品監控、定位,10分鐘級召回指令下達,實現了從原料、生產、檢驗、倉儲、物流到分銷、門店和消費者的可控管理。這是記者在飛鶴(龍江)乳品有限公司體驗可追溯體系產品召回過程時了解到的情況。近年來,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已成為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有力抓手。
“每一罐是一個批次,從投料到最終成品,這個批次一直是獨立的,不會跟別的批次混和,這樣做便于我們追溯”。在惠氏營養品(中國)有限公司參觀現場,惠氏營養品蘇州工廠廠長鄭世友的介紹讓參觀人員直觀體會到了惠氏公司可追溯體系的精準度。
“很多時候,追溯到最后,發現問題還是出在源頭。源頭輸入風險依然是無法回避的問題。”益海嘉里投資有限公司品管部總監潘坤表達了對于原材料安全的擔憂。
大型企業對源頭的把控各有“招數”。據雙匯集團食品安全副總裁喬海莉介紹,雙匯針對原材料供應商建立供應商資質評審、現場評定和動態評價“三評機制”,對原材料質量進行把控。
包裝材料或者工業材料中一些物質的遷移則引起了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視。“我們曾花費半年多時間去尋找安全的生產線連接裝置。”該公司總工程師王莉說,目前,他們已實現對釀造原料中200余項食品安全指標、與酒直接接觸的酒瓶等重要包貯材料、不銹鋼生產運輸器具的原料品質及加工過程質量的嚴格監控。
食品安全風險貫穿于食品生產經營全過程,企業如何做好風險防控工作至關重要。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用智能制造把風險置于可控范圍。“智能化是有效管控食品安全的重要力量。”集團副總裁陳福泉說,智能工廠實現了對食品安全風險的智能化預警和識別。目前,該集團的“乳品生產智能工廠試點示范項目”通過了日本TPM認證設備協會的審核。
在食品安全風險防控問題上,業內普遍認為,要在全產業鏈各環節實現風險規避絕非易事。對此,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的“食品安全責任無縫覆蓋產業鏈各環節”理念引發廣泛關注。據該集團審計與法律風控部總監王浩介紹,在產業鏈的源頭,他們開發了原料風險地圖,對主要原料和風險指標動態監測、評估和預警;針對食品加工過程,編制了12條產業鏈質量安全風險控制大綱,明確關鍵環節、節點的控制標準、管理職責、監控頻次、資源配置和糾偏措施;在產業鏈終端,制定了終端食品安全管理標準和成熟度評價模型,重點對產品放行、冷鏈物流、標識、倉儲、消費者溝通等高風險環節實施控制。
行業協會:
發揮技術支撐作用
行業組織在推進食品安全行業管理、技術創新、產品研發、標準制定和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發揮著得天獨厚的技術支撐作用,是大型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重要發力環節。
據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秘書長劉美菊介紹,協會督促企業完善生產管理體系,開展主流品牌嬰配乳粉月月抽檢及“標簽”清潔行動,做好“三查”中的協查工作,組織大型企業對風險物質進行監測;幫助企業完善化驗室管理規章制度,定期組織業務學習,并且制定了《乳制品企業試驗室管理規范》等行業標準,積極推動大型乳制品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在協會的督促和指導下,一些大型乳品生產企業每季度都會對生產許可條件進行一次合規性評估,及時排除風險因素,使生產許可條件保持在良好狀態下運行。”劉美菊說。去年,全國乳制品監督抽檢共計37717批次,不合格164批次,合格率99.6%。
據中國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協會副理事長薛毅介紹,目前,行業內已取得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的企業有3000多家,2016年食品添加劑的產量達1056萬噸,銷售額達1035億元。權威抽檢數據顯示,2014~2016年間,共抽檢監測食品添加劑6639批次樣品,合格樣品6610批次,樣品合格率99.56%,不合格樣品29批次,僅占所檢驗批次的0.44%。
據薛毅介紹,他們依據食品添加劑的功能分類先后成立了甜味劑和功能糖、著色劑等11個專業委員會,“以專業委員會為抓手,不僅可以宣傳、貫徹國家和政府部門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管理辦法和措施,也能隨時溝通和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以及收集企業的訴求。”薛毅說,未來,他們將繼續運用這樣的機制在行業內貫徹落實總局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落實好食品添加劑大型生產企業的食品安全主體責任。
監管部門:
力促主體責任落實
《指導意見》發布過去半年,部分省份食品藥品監管局已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強力督促大型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并獲得實效。
據黑龍江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劉小妹介紹,該局制定了《關于落實<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監督大型食品生產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編制了《大型食品生產企業監管工作指南》《嬰幼兒配方乳粉及乳制品生產企業監管指南》,制定了《食品生產經營者風險分級管理工作規范》等工作制度,列出了《督促大型企業建立并有效落實的食品安全制度及記錄》,制定了《黑龍江省大型食品生產企業問題清單及監管對策》,印發了《關于開展食品安全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目前,黑龍江省已實現大型食品生產企業建檔率100%,風險分級管理率100%,監管信息公示率100%。
作為食品工業發達城市,天津市2016年主營業務收入2664億元,位居四個直轄市第一,平均產值位居全國第一。“目前,天津市有獲證食品生產企業1389家,規模以上企業325家,大型食品生產企業39家。”天津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何福介紹,天津市于去年建立了事前預防與日常監管并行、風險管理與全程控制并重、企業自律與社會監督有機統一的大型食品生產企業監管機制,督促大型食品生產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去年總局抽檢結果顯示,天津市食品合格率為99%,市級食品安全抽檢實現對在產獲證1181家食品生產企業全覆蓋,合格率為98.3%。
“我們制定了食品安全責任清單、食品安全風險清單、食品安全問題清單‘三個清單’。” 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張永強介紹道。這三張“主體責任清單”,明確了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應承擔保證食品安全責任、參與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責任、確保產品符合法律法規標準責任、食品安全事故處置責任等13項主體責任;同時,內蒙古區局還將大型企業作為監管工作重點,梳理制定了《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責任清單》和《四個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管責任清單》,厘清了食品安全責任邊界。
督促大型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政府部門的重視直接關系到工作力度和效果。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樊路宏介紹,江蘇省將督促大型食品生產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列入《江蘇省食品生產監管工作目標任務》重點工作,并且要求在年度監管經費中將大型食品生產企業監管專項列支予以保障;將食品安全電子追溯系統建設列入《江蘇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6年工作要點》;在《江蘇省食品生產企業風險分級管理規范》中明確對于大型食品生產企業等重點監管對象適當增加日常監督檢查頻次,從制度和經費上,確保將大型食品生產企業主體責任落到實處。截至目前,江蘇省已有913家食品生產企業實現了電子追溯,其中乳制品生產企業實現100%全覆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欄已覆蓋全省8000余家食品生產企業;食品安全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意見和推進時間表也已基本形成。
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食品生產監管處處長吳祖興具有豐富的大型企業監管經驗。他認為,大型企業比較重視食品安全,具備良好的生產環境、工藝條件、檢驗檢測能力和先進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但大型企業規模大、市場大、社會關注度高,容易出現系統性問題。
“大企業的市場管控能力應與市場占有率相協調。”吳祖興指出,“大型企業對國家標準的研究最透徹,規避能力也最強,更有可能成為潛規則的發起者,建議應更加重視對大型企業的規范和監管。”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