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新問題 涉互聯網犯罪超四成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任小璋    時間:2017-07-10





      近日,公安部網站發布消息稱,今年上半年,各地破獲食品安全犯罪案件3500余起,公安部掛牌督辦重大食品安全犯罪案件80余起,其中涉互聯網犯罪案件占40%以上。


      近年來,利用互聯網、寄遞物流等渠道實施犯罪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不法分子通過電商、微商平臺發展下線銷售有毒有害、假冒偽劣食品問題較為突出。


      “暴利驅動是這些商家鋌而走險的根本原因。”中國服務貿易協會電子商務委員會執行主任兼秘書長蘇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網絡食品安全問題并非是新的問題,而是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在互聯網上的體現。


      以公安部公布的一批打擊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為例。比如,安徽安慶破獲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案。犯罪嫌疑人明知自己未取得食鹽經營許可證,從山東肥城、濰坊等地化工企業購買工業鹽充當食用鹽,依托微信、QQ等聊天工具和阿里巴巴、淘寶等銷售平臺聯系客戶銷售,涉案工業鹽800余噸。


      蘇軍告訴記者,網絡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在于,網絡零售中有些不法小商家利用互聯網虛擬特點任意變化身份,肆意欺騙消費者,然而政府各部門很難聯動,存在監管不到位、跨地域執法難、有管理漏洞等問題,同時懲處不嚴厲,在利益驅動下,不法商家很容易鋌而走險。


      “再則,國家缺乏反應迅速的投訴通道,有問題得不到及時反映,消費者自認倒霉的占絕大多數,導致不少食品不出現重大問題,主管部門很難發現。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原因。”蘇軍補充道。


      在網絡食品安全問題中,微商的問題似乎更加嚴重。目前微商市場存在“三無”產品泛濫、價格虛高、無法維權等現象難以遏制的情況,監管成難點。來自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網絡消費不滿意率排行中,微商以5.6%的比例居首位,涉及網絡投訴的案件高達29856件。


      在整治網絡食品安全問題上,公安部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與電商企業、第三方支付平臺等的合作,推動企業查找薄弱環節、及時堵塞漏洞,并及時為公安機關打擊犯罪提供支持。


      蘇軍建議,必須加大打擊力度,讓不法商家付出足夠的代價,對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平臺應定格處罰,以敦促各大電商平臺及社交網絡平臺加強對商家的管理和監督。同時,政府應該建立面向消費者的、能夠快捷反應的舉報通道,要與各大電商平臺及社交網絡平臺建立聯動機制,及時發現、迅速處理。“要盡量引導消費者到正規網商購買食品。”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食品和包裝機械行業:與互聯網智能化深度融合

      當前,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與食品行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食品產業變革。2012年—2016年的5年間,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上百億元年銷售額的大型食品集團不斷涌現
      2017-10-31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