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餐飲”為大眾帶來諸多便利,但外賣配送興起的同時也暴露出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服務難以滿足客戶需求等問題。日前,旨在促進外賣行業健康發展的《外賣配送服務規范》在北京發布,有人稱贊該規范是行業一大進步,也有人認為該規范里某些規定缺乏人情味。另外,還有不少網民熱議該規范能否落到實處。
行業服務槽點多 服務新規引熱議
8月5日,由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分會聯合百度外賣等企業共同起草的《外賣配送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T/CCPITCSC 007—2017)團體標準發布,并將于9月1日起正式實施。
據了解,《規范》規定了外賣配送的服務機構要求、服務人員、服務流程、異常情況處理、服務質量控制和服務質量持續改進等方面內容。在配送服務機構方面,《規范》明確規定外賣配送機構應具備企業法人資質,且具有固定辦公場所和規模化的配送隊伍,同時配送箱、配送用車和頭盔等也應符合相關法律規定;在服務人員方面,要求配送人員須年滿18周歲,且應對配送人員進行身份審核。
此外,《規范》中對一些細節亦有著詳細規定:配送員應輕聲敲門,若無人響應,應電話或短信聯系消費者;配送員不應進入消費者家中、收取小費或有其他不文明舉止等。
長期以來,外賣配送服務給廣大用戶帶來便利的同時,“配送設施臟亂”“外賣小哥服務粗暴”“騎手送貨速度慢”等問題也引來不少用戶吐槽。《規范》的出臺,旋即引發網絡熱議。有網友對不收小費這項表示了支持,“叫外賣本身已包含配送費,實實在在的消費對大家都好,配送員的收入應體現在送餐業績上。”但也有網友認為《規范》中的部分規定有失人情味,“但逢惡劣天氣,我覺得可以給送餐員一些小費。”此外,也有部分網友對《規范》能否落實感到擔憂。
新規落實仍存難度 配送員權益需保護
業內人士表示,行業規范是有必要的,但《規范》不是強制要求,加上現實外賣配送過程中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各項具體規范落到實處存有難度。“《規范》看著很美卻難有實質意義,規定商戶應在10分鐘內確認訂單,若超時是否真處罰?最終還得靠消費者用行動投票。”一位網友道出了不少人的憂慮。
百度外賣配送員小陳告訴記者,不允許配送員進入家中,是約定俗成的,感覺不需要規定。至于“輕聲敲門”,有時候別人家的房子是套房,配送員才會大聲喊。“平時我們基本都按消費者的要求配送,因為這樣才能得到好評。收到好評較多,系統會優先派單給你,這樣會提升每天的配送量,收入也會相應增加。”他表示,系統派單后5分鐘內接單基本能做到,當一個配送員忙不過來時,管理人員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外賣小哥到了飯點都是‘爆單’模式,連吃飯、喝水的時間都沒有,要完全實現5分鐘接單恐怕得增加人手。”
采訪時記者注意到,配送員小陳衣服上灰塵較多,他說外出送餐不到半天可能就會“灰頭土臉”,他委屈地表示:“有的客戶覺得我們臟,即使食物沒被接觸污染,也有人會因此給予差評。行業規范的出臺是有好處的,但也希望社會能關注一下配送員的權益。”
提高行業準入門檻 期待更多企業參與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鄧虹認為,外賣配送的興起使得外賣這一行業成為與食品安全密切相關的行業。《規范》的出臺,從整體上看傳遞了一個好的信號。以前出現過餐飲店委托摩的司機送外賣的情況,這種臨時性的雇傭關系不可靠,而現在則對服務人員的準入設立了門檻。
由于我國目前尚無針對外賣行業的專門性法律法規,廣西南國雄鷹律師事務所律師廖富凌認為,該規范不失為一種有益嘗試,“它屬于推薦性的規范,沒有法律的強制約束力,但如果商家自愿承諾按此服務規范標準向消費者提供外賣配送服務,則該商家會受到其指導和約束效力。這將有利于商家參照《規范》向消費者提供服務,也有利于消費者參照《規范》評價商家的服務,以促使商家提高其服務質量。”
“從長遠來講,《規范》的實施對消費者、商家和社會都有益處。”廖富凌認為,如果《規范》經過檢驗證明行之有效,且有利于進一步規范外賣配送服務市場,則可能會促使出臺規范性的法律法規文件,把相應的服務準則列入法律體系。
“建議今后更多企業參與完善這一規范。”鄧虹表示,如配送員應輕聲敲門、不應進入家門等規范涉及很多細節問題,想要落實執行這些具體規范,光靠外賣配送行業的自律以及消費者的好評機制還遠遠不夠,也需要與監管部門進行銜接。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