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制品行業:把好"從麥場到賣場"每一關


    作者:郝昱    時間:2015-07-07





      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委員會主辦的2015首屆中國優質麥產業發展論壇于6月10日在河北隆堯舉行。會議就中國優質麥優勢區域分布與特點、好麥與好面、優質麥與食品安全、食品品質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會議主要探討了“好小麥,出好面”的話題,并對北方冬小麥區、北緯37°優質小麥帶等細分區域概念進行了研討。

      求好麥 打造制面行業正效應

      中國經濟數據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0多萬億元,僅食品行業就達到10.98萬億元。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杜荷認為,未來食品行業市場的整體形勢是向好的。

      杜荷介紹,食品行業的經濟產出中,糧食生產占據了較大比重。這也體現了中國農業的生產與發展特色: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對于糧食的生產和需求在世界上都占據前列。據統計,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710萬噸,比上年增加516萬噸,增長0.9%。

      根據專家分析,糧食產業是中國食品行業中的重頭產業,在未來也仍將是食品行業的重要支柱。對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進行再加工的食品行業,在這樣背景的保障下,發展前景大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年度約10.89萬億元的食品工業產值中,以小麥為原料的方便食品占重要比重。杜荷指出,中國是小麥大國,但優質麥的缺口卻很大,需要進口。這說明中國的小麥生產與食品工業的需求之間主要是結構矛盾。食品行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表明,必須高度重視原料供應的安全和品質,才能確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品質。比如乳品企業,經過沉痛教訓后,現在也非常關注奶源供應鏈和自有奶源基地建設。方便食品企業也應主動將經營視角前移到種植領域,前移到小麥品種和優質產區,主動關心和幫助小麥種植業的發展。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國家食物營養咨詢委員會副主任魏益民教授介紹了中國小麥種植加工的情況。他認為,優質小麥的產能不足,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小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優勢產區研究,并下達了“冀南小麥籽粒質量研究”國家課題。

      作為課題主持人,魏益民在論壇上就“冀南小麥籽粒質量研究”課題進行了專題報告。報告指出,相較于周邊小麥主產區,冀南小麥在穩定性等優質麥指標上有一些比較優勢。他還指出,重視食品原料質量,是食品企業的生存之本。因此,優化品種、擴大優質麥的種植面積比例是當務之急。

      論壇上,專家均認為,小麥的優質化之路,主要靠“優生”和“優育”。所謂優生,即育種,讓小麥品種更適合食品加工和現代消費的需要,包括形態、口感等;而優育,即選擇更適宜的種植區域,充分利用優勢土壤、氣候等條件,生產更多的優質小麥。

      河南省農科院農副產品加工研究所糧食加工研究室主任張康逸博士指出,世界上有美洲、澳大利亞、中國三大黃金小麥帶;中國也有黃淮、長江中下游、大興安嶺等三大黃金小麥帶;冀南、豫北等屬于黃淮黃金小麥帶的核心區。專家指出,中國小麥產區主要分為南方冬小麥區、北方冬小麥區、北方春小麥區。相比而言,北方冬小麥區兼有生長期長、每年只種一季等優勢,因此,具有生產優質麥的區域優勢。但北方冬小麥區區域相對狹窄,主要包括河北、河南和山東一部分,其中,地處華北平原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廣泛分布著黃河反復改道形成的沖積扇,土壤肥沃富饒。

      抓溯源 面制品品質需要保障

      事實上,中國食品加工企業也認識到了優質面對食品加工的重要意義。早在2005年,中國面制品龍頭企業今麥郎就率先啟動了“今麥郎優質麥工程”,在地處北方冬小麥區的河北隆堯黑龍港流域等地發展了萬余畝“今麥郎農業示范園”,到2014年止,推廣優質麥場已達百萬畝。今麥郎為此安排了24位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示范園區的合作社、種糧大戶等的小麥生產。優質麥成為了今麥郎的核心競爭力。今麥郎集團董事長范現國說:“面好,主要就靠這百萬畝優質麥。”

      杜荷指出,優質麥的產業發展問題,看起來是農業問題,但其實也是實體工業的問題。通過優質麥優質的原料可以保證食品的質量及安全。

      杜荷表示,以面制品行業為例,促進中國優質麥的生產形成優質鏈,是提升面制品的專業價值、提高面制品的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水平的重要過程。

      中國是世界上小麥第一生產大國,也是小麥第一消費大國。而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其小麥主要銷往中國。根據數量上的統計,中國的小麥生產基本上可以滿足國內的消費,之所以還要大量進口,是因為中國優質麥有市場缺口,這說明中國小麥的種植生產與食品加工之間存在結構上的不合理性。

      杜荷認為,將中國的優質麥生產與面制品生產聯系起來,是推動中國面制品生產行業發展的關鍵。

      此外,專家表示,建立優質麥生產加工的過程控制和全程可追溯體系,也有利于保障優質麥“從麥場到賣場”。北京糧食科學研究院院長賈健斌還為優質麥——優質面粉——優質掛面、方便面、面食主食——銷售——消費設計了完整的管控路徑。賈建斌指出,糧食質量牽扯到從農田到餐桌的各個環節,在這些環節當中,土壤本身的污染、水污染、環境的污染,甚至氣候的變化,都會使糧食產品出現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從源頭抓起,每個環節都要治理。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國家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糧食產品溯源目前還沒有國家標準,但它起碼可以為安全提供證據。

      實際上,對于面制品源頭的追溯絕不僅僅是對小麥品質的掌控,還要提高農民的現代化意識。范現國認為,一個好的產品,應該從農田做起,這是社會需要,食品安全實際上是一個大的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三農”問題。通過對原料價格的提升,帶動農民種好糧的積極性,這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幫助農民提升現代化意識,改變落后的種植習慣,引導農民用工業化的思維來播種,形成與食品生產企業和市場需求的良好對接。中國的面制品一旦有了現代化農業的堅實基礎,就會有大的發展。(郝昱)

    來源: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