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幾天也要出國考察。”看著乳企同行近五年頻繁“出海”,龍丹乳業總經理高扶良實在坐不住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后發現,自2010年光明乳業收購新西蘭 Synlait Milk公司51%股權,拉開國內乳企國際化序幕以來,澳優、貝因美 、伊利、蒙牛、新希望等企業相繼“走出去”,布局奶源、興建工廠和研發中心。
盡管國際化效果尚未收到立竿見影之效,但這已經引起國內乳業的高度關注。“說到底,走出去還是為了突破資源約束,尋求質優價廉的奶源,并希望通過國際化來盡快贏得消費者信任。”乳業專家陳渝認為,國際化可以抑制過去國內奶業的“瘋牛”行情,有效緩解國內優質奶源不足的局面。
這種觀點也得到高扶良的認同,在他看來,龍丹乳業發展低溫巴氏奶,完全不必擔心進口奶源的沖擊。但為何開始尋求國際化,主要是借鑒國際乳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完善自身產業鏈建設和長遠發展作準備。
中國乳企集體“出海”
2010年7月19日,光明乳業對外公告稱,擬以約3.82億元人民幣收購新萊特51%股權,這也成為中國乳業首樁海外并購案。從并購到生產,新萊特當年實現扭虧為盈,并在3年后成功上市。
2011年3月,澳優出資1600萬歐元收購荷蘭海普諾凱乳業集團51%的股份,一年多后,又收購剩余49%的股份,將這家荷蘭百年企業變成了自己的全資子公司。2012年10月以來,貝因美在國際化道路上越走越快,先是與愛爾蘭 Kerry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隨后又與恒天然進行股權層面的合作,恒天然以34.64億元人民幣要約收購貝因美18.8%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自2014年11月底以來,國內乳企國際化步伐加快。在伊利股份投資30億元在新西蘭新建項目后,蒙牛和新希望緊隨其后,相繼與新西蘭本土企業加強乳品領域的合作。
對于乳企集體“出海”的真實動因,業內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但基本都是圍繞“成本”、“安全”和“技術”等三個關鍵詞來綜合考量的。
“尤其是2008年以后,國內奶源這幾年冬季和夏季供求關系波動很大,從價格和供應量角度來講,很難保證大型乳企原料的穩定供應。”一位國內乳企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以目前的國際原奶價格來看,乳企出海可以有效控制原料成本,進而提高盈利水平。
目前東北大型牧場原奶價格雖然相比往年有所下調,但仍然維持在4.5元/公斤左右,中小牧場和奶牛養殖小區的價格也在3.5元/公斤。與此同時,新西蘭目前原奶價格折合人民幣后大概在2.3~2.4元/公斤,歐洲部分原奶價格也僅在2.5元/公斤左右。
之所以成本因素難以啟齒,主要是原料部分轉移到海外后,國內中小牧場和奶農生產的原奶供應就會受到擠壓,但國內這種產業鏈利益短期內很難疏通。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百頭存欄以下的奶牛養殖規模在60%左右,且目前各地也在發展“鮮奶吧”,借此來消化過剩產能。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尋求奶源資源,與國外研究機構合作也成為國內乳企國際化的重要部分。伊利在荷蘭成立研發中心、貝因美與愛爾蘭Kerry集團技術合作、飛鶴與哈佛大學聯合成立營養實驗室,等等。
陳渝對此分析稱,“過去是靠市場換技術,比如達能入股國內乳企,如今隨著行業逐步成熟,國內乳企紛紛主動走出去,與國外研究機構共同研發。”在他看來,乳制品在中國屬于舶來品,需要通過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經驗來取長補短。
國際化路徑
2015年4月1日起,實施了31年的歐盟牛奶配額制正式終結,國內乳業也因此陷入一片深思中:有人擔心,歐盟的乳制品是否如同新西蘭一樣,像潮水一樣涌進來?
多位接受采訪的乳業人士認為,長遠來說會有一些影響,但短期內還很難帶來很大沖擊。以國內進口的大包粉為例,80%來自新西蘭和澳大利亞 ,只有12%左右來自歐盟,按照2014年105萬噸來計算,只有12萬~13萬噸。
上述這種擔心并不是沒有根據,乳企“出海”目的地目前主要集中在新西蘭和歐洲,且這些地方的政策、供應和輿論環境的變化,都左右著國內乳企的國際化路徑。
以澳優為例,自2009年上市以后,就一直在澳洲、新西蘭尋求國際并購機會,但在這些乳業高度壟斷的國度,大企業吃不動,小企業又不夠有誘惑力,澳優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并購對象。澳優董事會主席顏衛彬坦言,“選標的是很難的,尤其是選擇一家門當戶對、且有發展空間的公司。”隨后,澳優在歐洲荷蘭遇見了海普諾凱。
與國內圈養模式不同,新西蘭和歐洲基本以放牧為主,配以少量精飼料。這種養殖模式也因此受到市場的追捧。但最近兩年來,新西蘭恒天然連續發生“肉毒桿菌”、“匿名信事件”等風波,讓奶粉經銷商和從新西蘭進口原料的下游乳品企業很受傷。
神話是創造的,也有可能被打破。乳業專家宋亮就預測:“奶粉的下一個神話在歐洲”,近年來,包括多美滋、惠氏、美贊臣在內的外資企業都將生產線轉移到歐洲,并且國內乳企也在挖掘愛爾蘭等地的發展潛力。
日前,貝因美與愛爾蘭Kerry集團聯合推出的綠愛+嬰幼兒配方奶粉,成為2015意大利米蘭世博會指定嬰童產品,這也被業界視為貝因美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歐洲具有吸引力的不只奶源,最終要的是技術,隨著國內市場從關注乳品安全到關注品質,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一位乳業人士分析稱,科學研發和全產業鏈是今后乳企成功與否的核心因素。
高扶良認為,乳企制定國際化戰略并非只有一種動因,而是綜合考量的結果。但他強調:“奶源、成本和技術是根本。”而未來乳企出海目的地的選擇,也圍繞這些方面來展開。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擁有廣闊資源的南美也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一片新領地。“阿根廷等南美國家地區,一直以來受制于技術條件,乳業并沒有發展起來,但該地區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陳渝建議,國內資源緊缺型企業可以考慮挖掘一下南美的潛力。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