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我們一直在請各方人士品嘗,并參考大家的意見進行不斷改進,一旦品味、包裝定型,我們就會面向市場全面推出。”5月15日下午,在山東海豐水產有限公司下稱“海豐水產”位于濟南市歷城區孫村鎮的工業園里,董事長饒上鈔把一盒簡包裝的“阿膠海參膏”遞到經濟導報記者手中說。
導報記者注意到,最近幾年來,作為傳統名貴滋補品的海參,正因為消費市場的劇變而面臨著一場罕見的嚴冬。為了御寒,眾多企業正在努力轉型,或調整產品線,或整合產業鏈;或研發新產品,或創新營銷模式……一場產業變局,正在市場規模不算太大的海參產業悄然進行。海豐水產作為在山東海參市場上為數不多的行業翹楚,只是產業轉型的一個縮影。
“平民海參時代”
“這款新產品價位不算太高,我們是針對白領一族長期熬夜可能導致的身體虛弱的現狀研發的。”雖然并未透露具體價位,但是饒上鈔卻一再著重向導報記者強調其相對低廉的價位,這與其以往一直強調海參產地的正宗,并突出強調其產品高端定位的套路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走低價位戰略的并非海豐水產一家。導報記者在近期省城多家媒體組織的海參展銷會上看到,千元價位的海參產品比比皆是。而在兩三年前,同樣品相的海參價位往往在三四千元。
導報記者日前在省內另一家知名海參企業青島佳日隆海洋食品有限公司下稱“青島佳日隆”看到,這家企業的產品展示柜里赫然增加了一些包括其他海產品在內的禮品箱,價格從數百元到千余元不等,海參在禮品清單中只占了很小比例。
濟南市食品工業協會會長閆世春在評價海參價格的斷崖式下降時表示:海參價格前些年的一路飆升使其嚴重背離了其真實價值,是畸形消費的結果。蓬萊海邊出生長大的閆世春直言,現在海參價格的下降,只是其向真實價值的回歸,而且即使以目前價格,經營海參依然是一項利潤可觀的生意。
“眼下的這場市場變局,正在把海參這種以往人們心目中的名貴滋補品,推進了一個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費得起的‘平民海參時代’。”青島佳日隆董事長姜玉寶對導報記者表示。為了應對市場變化,這家企業不僅研發了多款低價位的即食海參、海參罐頭等產品,而且也放棄了以往單純生產經營海參產品的慣例,在產品線中引進了魚類、貝類等海產品,借助成熟的經營渠道大力推銷。
“任何食品,只有在滿足了大眾消費的要求之后,才能有量的突破,整個產業才能真正做大,進而通過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成長,惠及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從業百姓。”閆世春強調。
深加工:向左?向右?
“美國保健品企業能夠把甲殼素、Vc、蛋白粉提煉出來,大量地賣到中國來,我們為什么不能把海參中對人們有滋補功效的成份提取出來,做成像甲殼素、Vc、蛋白粉那樣的產品出售呢?”從事了30多年海產品經營的饒上鈔說,他從年輕時就有這樣一個擁有自己的深加工基地,從各種海產品中提取高價值的營養成份的夢想。
在打拼多年之后,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夙愿,在濟南東部擁有了自己的生產基地,并已經和來自北京的一家醫藥保健研究機構合作,試圖從海參加工的下腳料中提取可能比海參更具滋補價值的有效成份。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研究員陶廣正在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稱,國人在消費海參時習慣于整只食用,這樣一是能夠保證食材的純正,二是符合中醫組方治療的理念。而其實,由于海參所含營養成份多為鏈狀或者團狀大分子,整只食用很難通過人體腸壁全部吸收,而如果通過化學酶解技術,將其營養物質分解為小分子物質,則不僅可以提高吸收效率,而且即使減少海參攝入量,也能起到保健作用。
導報記者注意到,遵循上述理念,省內先后誕生了東方神參、健人科技、禹王等一批生產經營海參口服液的深加工企業,其中東方神參甚至以大手筆的千萬級廣告投入登陸央視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
“深加工海參產品由于脫離了整只海參的完整形態,消費者接受起來可能會有障礙。”東方神參董事長秦邦偉告訴導報記者,他希望通過如此之大的投入讓消費者相信,海參行業不全是作坊,也有敢于向消費者承諾、敢于以自己企業的聲譽為抵押的負責任的企業,從而樹立消費者對海參深加工產品的信心。
“幫助消費者樹立對海參深加工產品的信心,還需要政府出臺嚴格的海參深加工產品的質量管理和認證體系。”《銷售與市場》雜志旗下咨詢機構靖美國際負責人牟豫認為,只有納入工業產品質量監管和認證體系,獲得了政府信譽的背書之后,海參深加工產品才能像甲殼素、Vc、蛋白粉那樣被消費者接受。
“產地情結”或將終結
多年來,因為沿襲了整只食用的理念和消費者缺乏對海參質量的專業鑒別知識,海參產地成了人們初步區分海參產品檔次的心理定勢。于是就有了諸如“海參產業圈層”等貌似高深莫測的理論以及關于“遼參好還是魯參好”的曠日持久的爭論。
在海參市場進入平民消費時代之后,尤其是隨著深加工產品的嶄露頭角,依據產地區分海參質量優劣的消費理念或將受到挑戰。一個有目共睹、可以參考的事實是,當下已經沒有人在乎來自美國的甲殼素、Vc、蛋白粉的原材料產地,而更在乎其有效成份的比例和供應商的生產資質和加工技術水平等。
“‘海參產業圈層’也好,‘地理標志商標’也好,其實都是農業經濟時代的產物。”牟豫對至今依然彌漫于海參產業的“產地情結”頗不以為然。他認為,正是在這種由幾家自我標榜質量有保障的企業為其產地進行質量背書的公共營銷模式之下,才使原本成本并非很高的海參被追捧得神乎其神,最終助長了海參價格的畸形高企,同時也給了那些資質不高的企業渾水摸魚的機會。
“‘產地情結’的根深蒂固,或許還將長期存在。但是大眾海參消費的日益理性化,確實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海參產業的走向,并決定著深加工的命運。這既有賴于政府對產業規范化的監管,也取決于深加工企業自身的努力。”閆世春認為,深加工企業自身做得越好,“產地情結”的感召力也就必然會越發式微。
來源:經濟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