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產業面臨30年最難轉型期


    時間:2015-05-20





      “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使中國食品產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日前在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作報告時說,這不僅表現在中國人全球搶購奶粉的“內需變異”,還表現在中國食品在全球市場的“失位”。

      有企業反映,一些中國優質的辣椒產品非要貼上印度的標簽方能出口。中國食品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由此可見。孟素荷表示,正是從2008年起,中國食品產業才真正開始了自我修復過程,或者說被迫進行了自我修復。

      食品產業30年來最艱難轉型期

      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從1998年的5780億元到2014年的10.89萬億元,16年間增長了18.84倍。孟素荷說,這種世界罕見的高速成長源于中國社會的巨大進步和三個不同需求階段的歷史性跨越。

      她說,從溫飽到小康再到健康,我們用近20年的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50年甚至上百年的歷程。城鎮化是中國食品產業成長的主要動力,五六億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這個巨大的空間就是食品產業最大的機會。

      2014年,中國37607家規模以上食品企業創造了10.89萬億元的產值,保持了8%的增速。但這一增速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低0.3個百分點,這也是中國食品工業增速首次下跌到個位數。

      事實上,中國食品工業增速已經連續3年下跌,利潤率也在不斷下跌,從2012年的8.6%,到2013年的7.4%,再到2014年的7%,三年下跌了1.6個百分點。就10.89萬億元的行業體量而言,每年減少了1742億元的利潤。

      孟素荷說,中國食品產業正面臨著近30年來最艱難而相對漫長的轉型期。其中最重要的轉型,就是食品行業逐漸從以“價格戰”為主的終端競爭,轉向以誠信與創新為主的品牌競爭、以產業鏈安全為主的價值競爭。因此,食品安全已成為產業競爭力的根基。

      孟素荷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不論這種深度調整是被迫還是主動,隨著進入調整期,以前沒有顯現的矛盾將逐漸顯現。這并不是說現在不如以前了,而是以前沒有發現的各種深層次矛盾——尤其食品安全問題逐一顯現,需要我們一一化解。盡管如此,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食品產業的活力依然在釋放中,我們依然可以把目前定位于中國食品產業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只是“我們要打硬仗”。

      食品行業新趨勢

      如何分析中國食品產業的現狀?孟素荷介紹說,首先,中國食品產業的政策、經濟、社會環境和技術都和以前不一樣了,而且食品產業的區域分布正逐漸走向均衡。原料優勢正在形成產業的優勢,全國食品工業居前五位的省份都是原料資源的優勢大省。

      其次,從科技界的角度看,必須對政府的工作給予好評。中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思路日趨科學有序,對危機的處理更加從容,食品安全的管理逐步和世界接軌。2014年發現的諸多食品安全隱患基本上是政府部門大規模排查之后首先發現的。發現之后,向行業發出預警、提出解決方案,這種鏈條的銜接相對完整,而不僅僅是處理危機。孟素荷認為,2014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執法,比起以往,顯得從容有序,而且召回制度的實施使得中國食品安全的管理逐漸與世界接軌。

      第三,中國食品安全的整體水平在穩步提升。2004—2013年,全國食物中毒人數呈現明顯下降趨勢。比起交通事故(2014年死亡2.8萬人),盡管食物中毒死亡人數(2014年110人)少得多,但食品安全事故引起的轟動效應更大,這就是現實。

      最后,全行業的產品創新在加速。盡管有信任危機的陰影,但以乳品行業為例,產品結構調整在加速,產量同比下跌1.23%,但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8%。

      中國食品安全的風險與挑戰

      孟素荷認為中國的食品安全面臨四大挑戰。一是食品安全風險前移,涉農企業成高危群體。中國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非法添加是表面現象,實際上最大的隱患在前端,在于大氣、水源、環境污染。這一問題短期內難以有效解決。二是食品造假已成為食品產業的毒瘤,這是全球性的問題。三是食品原料的來源日趨多元化,供應鏈復雜化,輸入性風險加大,成為新的風險。目前中國農業相對落后,肉類、乳制品、糖這三大食品工業基礎原料出現價格洼地,2014年食品工業貿易逆差為6.11億美元。大規模的原料進口,顯示了中國食品產業未來30年的發展走向是用全球的優勢資源服務于中國日益增長的健康食品需求。同時,輸入性風險加大,境外的任何食品安全風險都會波及中國的食品市場,給監管增加難度。四是信任危機猶存,公眾科普仍需加大力度。輿論關注的熱點和真正的食品安全問題之間并沒有形成鮮明的對應關系,關注度最高的食品添加劑問題,其監測水平是比較好的,而水產品問題關注度卻比較低。

      中大企業如何有擔當

      孟素荷還對食品行業的大企業提出了新的命題。她認為,過去30年,中國食品企業日子比較好過,“大水養大魚”,成就了一大批體量龐大的食品企業。不過,以總量擴張為主的發展過程事實上已經使食品行業形成產能過剩。整體而言,過多地向技術和管理要規模效益,較少地帶領行業創新以形成差異化格局,由此造成市場過密、過擠和大量的價格戰。

      第一,概率風險。所有的企業都不可能萬無一失,中國落后和分散的農業和高度集約的工業之間呈極大的矛盾,一家企業要面對上百家供應商,所以它比中小企業的風險更大、責任更重、影響更大。

      第二,要注重產業鏈各方的利益平衡。大企業是市場最大的受益者,要顧及產業鏈上下游的利益平衡與和諧,對供應商要“思利及人”,不能一味靠擠壓別人的利潤空間來實現自身的利益,關鍵是要尋找理念相同的供應商作為放心的戰略合作伙伴,要追求可持續利潤而不是最高利潤。否則,被擠壓后無利可圖的無良供應商會通過造假來追回其利益。

      第三,要強化“和平時期”的風險交流和公眾科普,這遠比危機公關更有效。

      孟素荷表示,轉型期的中國食品工業還有太多的事要做,我們應盡早夯實中國食品工業的根基,邁過造假和信任危機的泥潭,提升中國食品制造的競爭力。

    來源: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