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的發展,傳統的果汁類兒童飲料市場已經趨于飽和,風味兒童乳飲成為新一代兒童飲料的選擇。據權威銷售數據顯示,在以“未來星”和“QQ星”為代表的兒童牛奶品牌帶動下,中國兒童牛奶市場已初具規模,整體超過40億元,而這一規模還遠未達到市場飽和。據統計,全國14歲以下的兒童約有3億,以每人每日2包兒童牛奶計算,一年需求將近2000億包,可創造6000億元的銷售額。縱使只有1%的兒童堅持1天喝2包,年銷售額也可達60億元。
不管是傳統的兒童果汁飲料的輝煌還是現在兒童健康乳品的暢銷,都彰顯了兒童飲料消費需求的巨大潛力。盡管食品飲料巨頭紛紛躋身兒童飲料市場,但也絕非各個賺得盆滿缽滿,準確的市場行情和強大經濟、技術實力的支持才是企業發展的保障。
3因素影響兒童飲料消費
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兒童少年在家里主要飲用碳酸飲料71.5%、牛奶67.9%和白開水61.3%;在學校主要飲用白開水78.1%、牛奶26.7%和豆奶23.4%。一天內飲用過白開水、牛奶、碳酸飲料和果汁的比例分別為86.9%、58.0%、37.0%和16.2%。
飲料本身特性 兒童少年喜歡飲用某種飲料的最主要原因是味道好88.3%,其他依次為有營養48.4%、包裝好16.2%和廣告宣傳15.9%等。學齡前兒童選擇包裝好和顏色好的比例較高,分別為27.1%和22.3%,隨著年齡的增長,比例下降,小學生選擇兩者的比例分別為13.3%和12.2%,中學生分別為11.2%和11.3%。因此,飲料的外觀對學齡前兒童的影響大于中小學生。
廣告媒體 廣告對兒童少年選擇飲料有一定的影響,有25.6%的人會嘗試廣告推出的新飲料,17.7%的人不會嘗試,回答不知道的為56.7%。中學生會嘗試的比例略高于小學生,但不會嘗試的比例遠低于小學生,經統計學檢驗,廣告對中小學生選擇飲料的影響差異有顯著性。從性別來看,男孩會嘗試的比例略高于女孩,經統計學檢驗,差異有顯著性。因此,廣告媒體對中學生的影響大于小學生,對男孩的影響大于女孩。
社會經濟因素 由于碳酸飲料是兒童少年最常飲用的飲料,以1天內是否飲用碳酸飲料為因變量,以兒童少年年齡、性別、居住地、父母職業、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家庭收入、家庭規模等為自變量,在單因素分析基礎上進行了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發現影響兒童少年是否飲用碳酸飲料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家庭經濟收入、父母文化程度、父親職業和兒童少年的年齡共同決定。家庭經濟收入越高,兒童少年的年齡越大,飲用碳酸飲料的比例越高;而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兒童少年飲用碳酸飲料的比例越低。
3要素坐擁兒童飲料市場
根據全球兒童飲料新產品品類分析發現,兒童飲料有了營養和口味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包裝設計上迎合目標消費者的功能需求與心理需求。兒童產品的包裝應該具備安全、方便、快樂三方面的基本要素,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飲料在這三方面需求上的側重點不一樣,包裝設計也就風格迥異。
安全 對于兒童產品而言,產品的安全性才是重中之重。孩子對很多產品沒有選擇性,不知道如何正確的使用。因此,對于兒童產品的包裝而言,首論安全,產品的包裝不應有任何的毒性物質,不應過于鋒利、過于尖銳,以免劃傷孩子。其次,產品的包裝不應對孩子存在某些不良傾向影響,童年的教育,尤其是這種食品玩具等兒童用品的包裝,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包裝的內容和色調應以積極向上,活潑開朗為主。
方便 兒童在使用產品時,不會有太復雜的想法,某些不易獲得的包裝以及某些不易使用的包裝,都會影響孩子使用。因此,不應在包裝上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盡可能的避免一些需要拼裝、組合的現象發生。同時,產品應有利于家長協助孩子正確的使用,說明書應簡單易懂,便于家長幫助孩子學習、娛樂。在考慮到兒童用品操作的具體情況時,包裝不應過于復雜、易損壞,而應該簡單、實用、耐久。
快樂 包裝的造型、色彩、圖案、材質要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覺得快樂。快樂直接來自包裝的造型、色彩、圖案、材質,這是一種綜合性的心理效應,與個人以及個人氣息的環境有密切關系。以圖案來說,每個人有自己喜愛和討厭的圖案,雖然不能強求一律,但其中也有共同點,比如小朋友喜歡的圖案都與現在某些流行的動漫或卡通人物有關,因此兒童用品的包裝關鍵是掌握時代發展的動脈,時刻關心并把握住兒童的興趣取向,以保證能與時俱進的滿足兒童的需求。
所以,不能光看到兒童飲料市場強大的市場潛力,也要了解其中的風險。對兒童飲料生產企業來說,一款兒童飲料不僅僅要保證其是否安全衛生、營養健康,孩子能否被其包裝吸引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可見,兒童飲料市場這塊蛋糕,并不那么容易被分食,企業得時刻關注市場變化,還得提高企業自身生產力。
來源: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