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工業“十二五”多項指標提前完成


    來源:中國工業報   時間:2015-04-17





      近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發布《食品工業“十二五”期間行業發展狀況》。根據報告,“十二五”期間,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增速放緩的形勢下,我國食品工業企業堅持“穩中求進”的總方針,順應市場變化,推進結構調整,實現生產平穩增長,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多數經濟指標提前完成了《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簡稱《“十二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

      固定資產投資和組織結構優化

      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治介紹,“十二五”期間,食品工業在滿足市場需求、轉變方式、優化產業升級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行業穩定健康發展,規模效益穩定增長。

      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0.9萬億元,比2010年的6.3萬億元增長72.7%,年均遞增約14.6%。

      2014年,食品工業上繳稅金總額9241.55億元,比2010年增長79.9%,年均增長14.8%;食品工業實現利潤總額7581.46億元,比2010年增長95.1%,年均增長18.2%。

     食品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8.8%提高到2014年的10.0%,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10年的0.88∶1提高到2014年的1.05∶1,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間,食品工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根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統計,2010年超過百億元的食品工業企業有27家。2014年,全國達到和超過百億元規模的食品工業企業有54家,超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百億元食品工業企業超過50家的發展目標。

      2014年規模以上大中型食品工業企業共計5789家,占食品工業企業數的15.4%;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占全行業的54.0%;實現利潤總額占全行業的62.9%;上繳稅金占全行業的83.2%。

      食品工業是最早開放的競爭性行業之一,經過多年發展,食品工業企業已經適應了按市場經濟方式解決企業發展資金問題。目前,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的88%是由企業自籌資金解決的,國家預算內資金、利用外資等其他資金來源只占到全部投資的12%。

      “十二五”期間,全國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工業自動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食品企業更加重視節能環保低碳發展。2011年~2014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73萬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加3.43萬億元,增長1.5倍。2014年全國食品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7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161.8%,年均增長27.2%;全國食品工業總資產6.58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66.6%,年均增長13.6%。

      區域食品工業趨向協調

      “十二五”期間,在中央一系列區域發展政策指導下,食品工業區域經濟逐漸趨向均衡協調發展。

      東部地區繼續保持了領先和優勢的地位,2014年東部地區實現了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59萬億元,比2010年的3.26萬億元增長40.8%;其中山東省2014年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68萬億元,一直以來穩居全國首位。

      中部地區借助農業資源優勢,努力將其轉化為產業優勢,食品工業快速發展;2014年中部地區實現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92萬億元,比2010年的1.45萬億元增長101.4%;其中河南省2014年實現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9631.55億元,自2010年起連續4年居全國第二位。

      西部地區借助政策優勢,食品工業發展進入快車道,2014年西部地區實現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06萬億元,比2010年的1.20萬億元增長71.7%。從增長速度上看,“十二五”期間,中部發展最快。2010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在全國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比例分別為45.1:22.9:19.4:12.6,到2014年發展為42.1:26.8:18.9:12.2。從中看出,東部地區食品工業份額占比減少,中部地區份額增加。。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的比重由2010年的48.34%提高到2014年的57.89%,基本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

      對外貿易較快發展

      “十二五”期間,2011年~2014年累計實現食品進出口貿易總額5806.6億美元,比“十一五”期間累計增長52.4%,年均增長11.1%。食品出口四年累計2256.1億美元,比“十一五”期間的1750.4億美元增長28.9%;進口累計3550.5億美元,比“十一五”期間的2060.3億美元增長72.3%。

      “十一五”期間,食品進出口貿易由小額順差轉為逆差,“十二五”期間食品進出口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2011年~2014年貿易逆差分別為194.5億美元、331.8億美元、372.6億美元、395.5億美元。主要原因是中國進口大宗商品(糧食、油料、油脂等)量、值不斷創出新高,加之對乳制品和肉及肉制品食品進口的大幅增長,導致食品進出口貿易逆差逐年擴大。

      高新技術應用加速新業態涌現

      食品科學是高度綜合的應用性學科,其他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會直接或間接帶動食品工業的技術創新。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與食品科技交叉融合,不斷轉化為食品生產新技術,如物聯網技術、生物催化、生物轉化等技術已開始應用于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到消費的各個環節。營養與健康技術、酶工程、發酵工程等高新技術的突破催生了傳統食品工業化、新型保健與功能性食品產業、新資源食品產業等新業態的不斷涌現。

      同時,消費需求剛性增長,也讓食品行業的市場空間持續擴大。

      隨著人口增長、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鎮化深入推進,“十三五”時期,城鄉居民對食品消費需求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趨勢。隨著我國進入中高收入階層的人越來越多,城鄉居民對食品的消費大體經歷了三個層次:一、民以食為天-剛性需求-吃得飽。二、生活水平提高-結構需求-吃得好。三、健康長壽-功能需求-吃得安全有營養。而且正從生存型消費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費轉變,從“吃飽、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轉變,食品消費將進一步多樣化,市場空間持續擴大,繼續推動食品消費總量持續增長。

      升級與聚集發展成未來趨勢

      隨著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全球食品行業格局面臨深度調整。但是由于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加劇,食品工業轉型升級迫切而艱巨。

      世界經濟已進入密集創新和產業振興時代,全球食品競爭格局也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不斷向多領域、全鏈條、深層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續方向發展,這些必將深刻地影響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食品跨國集團在全球范圍內通過資本整合,以專利、標準、技術和裝備的壟斷及人才的爭奪,將人才、技術優勢迅速轉化為市場壟斷優勢,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采用兼并、控股、參股等多種手段實現食品工業重組,這些也對競爭力相對較弱的食品企業帶來嚴峻挑戰。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日趨強化的資源和環境雙重制約,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已成為我國長期的主要任務。我國食品工業部分行業單位產品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較高,對這些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必然的選擇。

     此外,食品行業以中小企業居多,業內專家表示,發展食品工業一是要聚集,二是要有特色。

      聚集發展有利于發揮綜合優勢,產生聚集效應;有利于產業貫通,融合發展;有利于完善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帶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服務業同步發展;有利于產域融合,成為新城鎮建設的載體,進而實現農業人口和農產品就地轉化,實現食品產業和新城鎮建設的融合推進。聚集發展的有效形式就是建設食品產業園區。有特色就是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確定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統籌規劃,業態集中,形成優勢,如最近涌現的新產品、新業態、功能食品、植物蛋白飲料、有機食品、休閑食品等。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