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在對6183名互聯網用戶進行的一項名為“iConsumer2015中國數字消費者調查”后發現,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遠超預期,尤其是食品網購增長迅猛。過去3個月內在網絡上購買過商品或服務的網購者,購買常溫和生鮮食品的平均頻次達到34次/年,40%的中國網購者曾經在電商平臺購買過食品,而這一數據在美國僅為10%。
不到11天就要網購一次食品,這是中國網購者購買常溫和生鮮食品的平均頻率,你有沒有拖后腿?
麥肯錫在對6183名互聯網用戶進行的一項名為“iConsumer2015中國數字消費者調查”后發現,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遠超預期,尤其是食品網購增長迅猛。過去3個月內在網絡上購買過商品或服務的網購者,購買常溫和生鮮食品的平均頻次達到34次/年,40%的中國網購者曾經在電商平臺購買過食品,而這一數據在美國僅為10%。
該報告的作者之一,麥肯錫研究專員廖念玲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美國消費者依然傾向自駕前往超市,而美國居民通常居住得比較分散且遠離市區,導致物流不便或成本極高。美國可以提供食品網購的網站,例如FreshDirect和AmazonFresh,目前能覆蓋的區域和城市也相當有限,食品網購模式在美國遠不如在中國這么盛行。
而在中國,線上消費理念的日益成熟,貨源的豐富及供應鏈等條件的不斷優化,滿足及催生了人們對食品網購的需求。
中國電商網站的“年貨戰”其實是“搶位戰”。目前進場選手可分為四類,京東、天貓、1號店等大型電商平臺;天天果園、沱沱工社等垂直生鮮電商;大潤發、沃爾瑪等傳統零售企業;以順風優選為代表的物流企業。
平臺類電商憑借流量和資金優勢,在生鮮市場有著絕對的優勢。嗅到商機的淘寶開通了喵鮮生、匯吃、挑食和生鮮超市等特色頻道,京東和1號店則在產地直供和地區特色館方面做文章。2015年開始,京東全面加強了在海外直采業務上的投入。
在2014年夏天,天貓甚至通過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網絡,向全國逾200座城市提供冰激凌跨國網購服務,包括哈根達斯、德芙、士力架等在內的美國九大冰激凌品牌均可在天貓接受預訂,并保證冰激凌“化了可賠”。
大潤發旗下B2C電商飛牛生鮮商品從去年年底開始在上海地區推出生鮮商品,承諾半日到達。線上平臺當日沒有銷售掉的生鮮商品,大潤發可以立刻拿到實體店清倉處理,節約了成本。
物流業出身的順豐優選在2012年上線時主打生鮮產品,并開始布局冷鏈物流。去年9月,順豐速運正式宣布推出“順豐冷運”品牌,此前已在全國建立了4個不同的倉庫,每個倉庫分成6個溫區,宣稱要在東中部一二線城市做到24小時之內冷鏈配送。
申銀萬國證券的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130億元,同比增長221%。2013年順豐優選生鮮類商品銷售額較2012年增長536%,京東生鮮銷量同比增長超過5倍。申銀萬國保守預計,2015年及2016年,生鮮電商增速將分別為100%及75%,對應的年銷售額為521億元和911億元。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商家逐步從線下走向線上時,消費者卻愈加發現很多服務還是離不開線下的支持。麥肯錫調研發現,72%的消費者希望電商可以提供網購商品的線下退貨服務,56%的人希望可以線上下單、線下取貨。消費者這種對實體店鋪的需求,給中國的純線上商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他們是否需要更多實體網點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呢?
英美和中國臺灣地區的一些線上零售商已開始在便利店設立取貨與退貨點。目前包括淘寶的天貓商城、1號店等大電商也都在與便利店合作,個人客戶在線上完成購買交易后,可選擇附近的便利店自行提貨。而這一趨勢也為傳統零售商帶來重拾優勢的機會,因為他們可以更容易地利用現有資產,為消費者帶來全渠道的購物體驗。
麥肯錫建議,在這場消費模式大變革中,傳統零售商為避免淪落為消費者的“試衣間”,應該盡可能地打造閉環的全渠道購物體驗。天貓和銀泰之間的實驗性合作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購物者可以在店內瀏覽,并當場用手機在線上下單。一來店內無需保留存貨,二來零售商也能用這種數字互動方式了解其潛在客戶,從而對其進行后續的精準營銷,提高銷售轉化率。
來源:界面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