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企接軌國際加速養殖模式轉型


    時間:2015-01-29





      紛擾了許久的奶農“倒奶”事件,終有收官之勢。

      前段時間河北 、山東 、青海等地紛紛出現奶農殺牛、倒奶的現象,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甚至引發了“社會主義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區別”的討論,一片嘩然。

      多位乳品從業人員指出,當前乳制品市場供需平穩,倒奶并非普遍現象,而這種局部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當前我國乳業處于轉型升級時期,奶牛養殖呈現規模化、規范化趨勢,小規模養殖及散戶養殖也因此面臨淘汰。

      養殖模式需轉型

      近期,“殺牛倒奶”事件頻頻見諸報端。

      事實上,奶農“倒奶殺牛”事件并非近日才有。作為國內原料奶粉主要生產基地的東北三省,早在2012年便出現這種現象。究其原因,在于一些乳品加工企業限收、停收生鮮乳,導致賣奶難。奶賣不出去,又不能長期保存,自然只能倒掉,時間一長,牛的經濟價值不存在了,只能殺掉。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加工企業不愿意收購生鮮乳呢?從國際市場看,由于對主要新興國家的乳制品需求有過于樂觀的預期,全球大幅擴充牧場,生奶產量在去年出現暴漲。但今年中國、印度 、中東等新興國家和地區受到宏觀經濟影響,對乳制品需求增長放緩,全球原奶供過于求。

      此外,據某乳企內部工作人員透露,中國乳品市場經過2011年、2012年、2013年快速發展之后,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與國際市場接軌。而目前,歐美等傳統乳品消費國家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乳品消費增長更多依靠中國、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增長。但隨著俄羅斯全面禁止牛奶進口等因素的影響, 2014年全球奶源形成了十分充足的現象,并進而造成國際原奶價格大幅下降。

      有數據顯示,國際奶價從去年3月開始下跌,一直持續至今。2014年,新西蘭 、歐盟等地的原奶價格跌幅達到30%~40%。

      但是經歷過2013年“奶荒”的加工企業,對“得奶源便可得天下”的熱衷不減,對乳業的質量要求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乳企并不會輕易放棄對國內奶源的爭奪。只不過,個體奶農的生鮮奶在各項指標上,不達標現象普遍存在,一些奶牛散養戶養殖規模小而分散,飼養設施簡陋,使得奶牛生產效率不高,且牛奶質量無法保證,是這些大型乳企面臨的最大挑戰。

      經歷了2013年“奶荒”之后,行業內再次夯實“得奶源便可得天下”的共識,對乳業的質量要求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個體奶農的生鮮奶在各項指標上,不達標現象普遍存在,一些奶牛散養戶養殖規模小而分散,飼養設施簡陋,使得奶牛生產效率不高,且牛奶質量無法保證。

      這就導致很多規模化乳制品企業在收奶方面更為謹慎。“之所以不收散戶的奶,原因在于整個行業提高了收奶標準,散戶的奶不合格,不敢收。”有行業專家指出,當前很多散戶奶農仍采用手工擠奶,衛生安全很難把控,存在安全隱患。

      近年來,國家對奶牛養殖和乳品生產行業進行了嚴格整頓,出臺了一系列規范行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國內乳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的養殖方式前行。而各乳企也紛紛響應政策的號召,在自建規模化牧場上不遺余力。

      業內專家認為,當前局部地區的“殺牛倒奶”現象,是行業轉型發展的必然現象,在政府和龍頭企業的共同努力下,養殖散戶的合法利益會得到最大的保障和維護。

      該專家表示,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自建大型牧場數量的越來越多,有利于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化、規范化,以及控制牛奶品質,促進乳業行業升級。而在行業轉型升級時期,過去粗放的散養模式下,大部分散養戶奶農的牛奶很難符合新的要求,很多小規模養殖及散戶養殖也會面臨淘汰。“他們只有轉型,才能獲得生存空間,換句話說,乳品行業的升級正倒逼奶農轉型。”

      在這個行業整體提檔升級的過程中,中國乳制品龍頭企業不僅自身大力發展規模化奶牛養殖,也應該積極帶動奶農的轉型,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的方向轉變,從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給予扶持和幫助,使奶牛養殖戶發展成為標準化的家庭牧場。例如,伊利集團,截至2014年3月底,在全國擁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場2400多座,其中,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在奶源供應比例上高達95%以上。

      “事實上,所有符合國家轉型升級要求的規范奶源,無一例發生同類的‘殺牛倒奶’事件,因為規范管理的合格原奶都會有企業收購,根本不需要擔心銷路問題。”上述行業專家強調。

      消費觀念需升級

      在本次“殺牛倒奶”的討論中,有一種聲音認為,“殺牛倒奶”的原因是巴氏奶的發展不足。“超高溫滅菌乳常溫奶營養留存不如巴氏奶,但是由于其可保存、易運輸,在過去十余年間占領了市場。而巴氏奶的原料是生鮮乳,在巴氏奶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國內奶農生產的生鮮乳成本不占優勢,才被市場淘汰。”

      其實,巴氏奶與常溫奶雖然在加工工藝方面不同,但兩者的主要營養成分并無顯著區別。早在1990年,乳業最權威機構國際乳業聯合會IDF就曾出版專著,明確給出結論,不論巴氏奶、常溫奶,在加工過程中,蛋白質含賴氨酸、脂肪、礦物質的營養價值沒有明顯變化。

      中國農業大學有關專家做過試驗,對UHT超高溫瞬時滅菌、超巴氏、巴氏殺菌處理方式對牛奶蛋白質生物利用率、鈣吸收率情況進行系統的對比分析結果表明,UHT、超巴氏和巴氏殺菌處理雖對牛奶的物理化學性質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對蛋白質和鈣的營養吸收沒有明顯的影響。

      從食品安全性來說,由于巴氏奶對冷鏈保鮮有著極高要求,一旦冷鏈環節出現問題,將直接導致牛奶變質,使得食品安全性處于不穩定狀態。常溫奶卻沒有此后顧之憂,會呈現更為穩定的食品安全性。

      綜觀全球市場,巴氏奶和常溫奶都以各自的理由存在著、發展著,甚至很多歐洲國家都是以常溫奶為主。比如,在巴氏滅菌法發明人巴斯德的故鄉法國 ,常溫奶的市場份額高達95.5%,而其他國家同樣如此。比利時常溫奶的市場占有率為96.7%,而西班牙為95.7%,葡萄牙為92.9%。

      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楊利國表示,到底選擇哪種產品品類作為主流消費品種,是由其國情決定的。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常溫奶占據市場主流的局面,目前,常溫奶70%以上的市場份額實際上是消費者持幣投票的結果。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社會對乳品的消費已經日趨理性,國產品牌依然占據市場主流,進口乳品規模非常小。更多的消費者認識到,在國家的大力調控下,伊利等大型國產品牌,在質量管控和企業標準方面都非常嚴格,甚至比很多國外企業更嚴格。液態奶、奶粉等產品無論市場份額還是增速都遙遙領先。

      其實已有多家國產品牌在加快境外奶源的布局,提高產品競爭力。2014年,中國的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圣元與法國排名首位的奶業集團索迪亞合作,投資1億歐元在布列塔尼建設奶粉干燥和乳清工廠,產品供應中國市場。2013年4月,伊利股份發布公告稱,伊利將投資11.03億元,在新西蘭南島南坎特伯雷地區建立嬰兒奶粉生產基地。除了圣元與伊利外,光明、雅士利也選擇在新西蘭建廠。可見,中國奶業走出國門可謂大勢所趨,而中國奶業企業的選擇,無非是中國消費者的選擇。

      某種程度上,人們要的就是奶粉包裝上的那一個封印,而這個封印僅僅意味著這些奶粉是在嚴格的法律 、嚴謹的契約意識下生產出來的。很多消費者去中國香港、丹麥、德國買奶粉,最本質的不過是購買當地的制度。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奶業投資國外的原因,除了接近原材料、尋求優質奶源外,另一動機就是把資本放在更嚴格的食品安全制度下生產,以獲取消費者更多的信任。

      因此,有業內專家強調,當下,很大一部分的養殖場規模小、成本高,質量也難以保證,淘汰它們既是政策的目標,也是市場的必然。這個過程必然是痛苦的,但仍然需要堅持下去,不能用維穩的心態去阻礙改革。

    來源:中國經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