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三四線城市已成為電商新的激烈競爭地,阿里、京東“刷墻戰”硝煙未散,電商渠道下沉的戰火就已蔓延到了生鮮領域。
據記者了解,一向穩扎穩打的順豐優選已經開始倍速擴張;與此同時,自2012年8月15日上線以來,京東生鮮平臺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三線城市網購食品需求強烈業內人士表示,由于三線城市的線下渠道對于中高端食品,尤其是進口食品的覆蓋有限,使得當地擁有一定消費能力、對優質美食有追求的消費者網購需求十分強烈。過去,喜愛進口食品的消費者就并不少見,但幾乎都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據記者了解,不少經常出國的一線城市消費者有定期出國購買進口食品的習慣。另外一些沒有太多出國機會的人,則會選擇網購進口食品,甚至也包括生鮮食品。
如今,二三線城市進口食品市場開始大幅增長。麥肯錫的一份報告指出,二三線城市年收入10萬元至20萬元的主流消費群正在形成,其愿意為更好的食品品質掏腰包。
香港的老牌進口食品經銷商大昌行集團中國區助理總經理劉純雄曾表示,以前公司在大陸的業務主要專注于一線城市,但在其最新制定的5年規劃中,二三線城市被劃入重點。未來5年,該集團將把食品細分領域的國際領導品牌導入內地100個城市的主流賣場和酒店,因為那里有更大的增值空間。
電商積極布局三線城市
中國有661個城市,其中一二線城市不超過50個,三線及以下城市經濟總量仍非常大,如何爭取到這些地方的消費者,已成為電商們的競爭重點。
據記者了解,普通三線城市,電商品牌發展更多靠口碑。朋友之間口碑相傳的營銷效果甚至高于戶外廣告。但這也使品牌的負面影響更大,一旦上過當或有不愉快的購物體驗,更換平臺的成本更大。和一線城市相比,三線城市消費者對送貨速度并不算敏感,他們更為看重貨品的質量和價格。
看到三線市場的商品,廣大電商紛紛行動起來。據悉,從8月11日起,順豐優選冷鏈配送城市從11個一二線城市拓展到了48個,其將生鮮商品通過自建的一站式全程冷鏈帶到了三線城市。順豐優選總裁崔曉琦表示,此次新開通的37城,是在現有冷庫輻射范圍內進行的擴張,可以讓三線城市的消費者品嘗到保鮮的肉類、海鮮等冷凍商品。
同時,京東在三線城市的布局也在加速。近日,京東生鮮頻道迎來上線兩周年。短短兩年時間內,京東生鮮快速發展,銷售品類、入駐商戶數量、銷售額等指標均有大幅增長。截至2014年上半年,京東生鮮銷售品類超過2萬,入駐商戶近500家,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260%。據悉,京東在全國范圍內擁有7大物流中心,在36座城市建立了86個大型倉庫,總面積達到150萬平方米,并擁有1620個配送站和214個自提點,覆蓋全國495個城市,配送人員均為京東員工。
冷鏈配送優勢顯現
崔曉琦表示,冷鏈一直被視為生鮮電商的核心競爭力,而當生鮮電商開始精細化運營后,冷鏈的后發優勢也越發顯著。目前,業內的冷鏈配送模式主要分為自建冷鏈宅配、第三方冷鏈干線運輸與落地配、一段式全程
冷鏈、二段式半程冷鏈幾種。據崔曉琦介紹,全程冷鏈是指對于入庫的生鮮類商品,當商品離開庫區后分揀和包裝操作場地具備溫控條件、裝入溫控箱運輸、收派員將商品裝入保溫袋上門派件的過程。所使用的溫控設備包括冷藏箱、冷凍箱、冰盒、冰袋、保溫袋等,可有效降低商品在運輸途中的損耗。而對于不入庫的產地直供商品,則會根據不同商品的保鮮要求,制定不同的冷鏈物流方案。
以荔枝為例,荔枝的最佳保存溫度在5攝氏度至15攝氏度之間,運輸過程中的碰撞、擠壓會容易引起腐爛。針對這些現象,冷鏈物流可以在荔枝包裝箱內增加冷鏈運輸設備:冰袋用于降溫保鮮;泡沫箱用于隔離保溫;吸塑盒用于固定荔枝的位置,并防止荔枝與冰袋直接接觸而被凍傷。
好動國際營銷公司李彥霏告訴記者,據她了解,冷鏈物流公司配送常溫食品和生鮮食品時,往往使用的是不同的配送團隊,比如顧客在電商網站上一次性買了零食和蔬菜、水果,卻是分兩批由不同速遞員來配送的。
截止發稿前,記者獲悉,今年,壩上蔬菜種植區菜價嚴重下滑,張家口百萬畝錯季菜豐收卻無銷路,菜農只能望菜哀嘆,甚至任由蔬菜在田中“自生自滅”。目前,已有媒體人、電商等多方伸出援手,幫助菜農銷售滯銷錯季菜。
8月14日,主持人李靜發微博稱:“今年壩上蔬菜滯銷了,菜農們連本錢都買不出來……請大家幫忙轉發把消息傳播出去,真心希望能幫到他們。”消息發出后不久,便有電商企業首批采購了圓白菜、蘿卜等在其網站進行義賣。
據李彥霏透露,順豐就買下了重達1萬斤的壩上蔬菜,該公司采用冷鏈包裝的方式把這些蔬菜送到其倉庫,并在倉庫內適合保存水果、蔬菜的區間進行存放。“這些蔬菜放進了冷庫,可以得到更妥善、長久一些的保存,并為今后的銷售創造有利條件。”她說。(袁遠)
來源: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