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咖啡為何難創“大牌”?


    時間:2014-08-22





      國際咖啡展近日在國際展覽中心落幕。仔細觀察可發現,展會期間受到追捧的咖啡品牌多為“外來客”,中國本土尚沒有出現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大牌子咖啡制造商與連鎖店。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咖啡文化的缺失與資本投入的匱乏,中國咖啡業還處在爬坡期。

      人均年消費不到五杯

      中國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街頭,咖啡店是不曾缺失的風景,某些都市白領甚至達到了“無咖啡不歡”的境界,常年啜飲品味之后,練就了一條敏銳的舌頭,分辨得出每杯咖啡濃度甚至產地的差異。

      但咖啡的“發燒友”在中國還是少數派。據在行業內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業內人士介紹,近十年來,中國的咖啡消費持續上漲,每年增量都可以達到兩位數,但直到現在,咖啡的年人均消費量也只有四杯多,而近鄰日本和韓國卻達到了340杯與300杯,歐美等國的數字更加驚人。

      咖啡生產企業成長緩慢

      雖然人均的消費量有限,但乘以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咖啡消費市場的規模還是相當可觀的。最近幾年,“彩云之南”的咖啡種植發展得如火如荼,占到了我國咖啡生產總量的95%以上,我國咖啡產量也占到了世界總產量的1%左右。無論是從緯度、土壤還是氣候來說,云南的環境都適合咖啡種子生根發芽,據統計,該地的咖啡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32萬畝,咖啡豆年產量在八萬噸左右,由此催生的企業也達到了龐大的數量。

      云南咖啡豆的品質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采購商,據了解,無論是快消品巨頭雀巢還是連鎖咖啡店翹楚星巴克,都從云南購買大量咖啡豆進行加工生產。

      拿了“國際化”的銀子,本土咖啡生產商卻沒有從蹣跚的嬰孩迅速長大成人,雖然企業數量不少,但都停留在產業鏈的下游,發展尚未成熟,業務范圍僅僅局限在供應原料上,企業多、小、散,綜合性的龍頭企業至今沒有出現,無論從國內外市場占有率還是消費者評價方面,我國咖啡從業者仍處于“失語”的狀態。“從咖啡豆來說,云南小粒咖啡還是挺受歡迎的,但也沒有什么牌子能讓人記住。”從事咖啡相關貿易的一家公司的負責人表示。

      “散兵游勇”還待磨礪

      提起咖啡店,大多數中國人腦海中都會浮現“美人魚”和“三粒咖啡豆”形態的LOGO——星巴克與COSTACOFFEE已經漂洋過海,在中國遍地開花。而在速溶咖啡行業,“雀巢”與“麥斯威爾”也已經爬上了中國大小超市的貨架。而至今尚未有一家中國的咖啡店、咖啡品牌在本土獲得廣泛口碑。

      “我們沒有‘星巴克’,一是因為文化,二是因為資本。”北京咖啡行業協會秘書長白芳表示,咖啡的歷史已經有700年左右,而在中國直到本世紀才開始發展,缺乏歷史沉淀與文化底蘊,氛圍沒有建立的前提下,建立連鎖店無論從經營模式還是管理文化上,都困難重重。從商業操作上,因為市場回報慢,早期還要有大量資金的投入,很難賺到“快錢”,加上前景的不明朗,資本持有者都在觀望。

      無論是在咖啡生產制造的專業領域,還是在普通消費者那里,所謂的“咖啡大牌子”還是被公認為星巴克、雀巢等一類冠有外文姓氏的西方來客,國內“數得上名號”的品牌屈指可數。國內從一線到二、三線城市雖然開設了大大小小的“特色咖啡店”,但都是沒有形成氣候的“散兵游勇”,影響半徑基本不會超過一個城市,甚至一個街區。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