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改委、財政部和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制定的《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并上網公布,這份與媒體早前拿到的報批稿并無重大差別的落地方案在千呼萬喚中現身,卻未能引起行業內期待中的驚喜。飛鶴乳業、蒙牛和光明乳業等企業的回聲寥寥,因為即使是通過數十次的修改,在業內人士看來,方案中提到的一些看似能夠整頓市場行為的目標和規范,實際上通過企業的自然生長就可以實現,兼并重組政策幾乎“形同虛設”。
自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之后,消費者一直都希望中國乳業能夠得到真正的整頓,其實不僅是消費者如此,那些謹守食品安全生產的乳企也希望市場能夠得以整頓。此次《方案》的出臺被視為乳業振興的主要一步,但是“雷聲大雨點小”留下一片唏噓聲,且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形同虛設。企業對此《方案》如此沒有熱情讓相關部門和《方案》的制定者尷尬,這種尷尬在于工作沒有得到認可,更在于《方案》難以對產業發展起到指導作用。
產業發展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能違背產業發展規律。就如,此次《方案》的制定并未充分認識到產業發展規律,才會被企業所冷落,也難以達到政策最初的想要效果。企業追求的是最大利潤,任何事關利潤的決策都會被反復考慮權衡利弊,而企業對于此次《方案》的出臺不感興趣,也是因為《方案》并未觸及到企業利潤這根敏感神經。企業算完經濟賬發現,如果按照《方案》去積極地兼并重組,那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且不一定能夠得到想要的回報,這樣情況下,企業就不會按照《方案》去執行,除非相關部門以“行政命令式”去要求。《方案》要想獲得預想效果就必須貼近企業實際,撥動企業利潤這根神經才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否則只會被批成是“大而空”。
《方案》的尷尬也是目前中國市場化改革諸多問題的反應。有參與《方案》制定的官員對媒體表示:“這個方案涉及面比較廣,制定起來很麻煩,需要統籌兼顧方方面面的意見,如果各方形不成統一的意見,那么方案即使出臺也很難落地。”這也是我國市場化改革所面臨的問題,需要統籌多方面意見,如果一方或者幾方意見難以達成共識,則一個很好的政策將難以出臺,即使是最后政策勉強出臺,那也會出現難以落地的尷尬。這是我們市場化改革所要打破的藩籬,政策制定需要多方面征求意見,也會在妥協中尋找平衡,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個政策的出臺必須有利于市場的發展,而不是徒增笑耳。
此次《方案》的出臺暴露出了一些政策制定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也讓相關部門和政策制定者尷尬。如何消除這種尷尬不僅需要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還需要政策制定者深入一線的調研,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雷海超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