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肉類組織第二十屆世界肉類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肉類行業的龍頭企業和精英人士,圍繞“全球肉類生產和貿易的均衡發展與增長的展望”主題展開交流和討論。
業內普遍認為,在全球肉類行業貿易發展中,中國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3億人口的巨大消費市場,轉型升級的需求,國內自身供給有限,巨大的消費潛力,強烈地吸引著眾多國際企業。與此同時,中國肉類行業在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條件下,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底真真/文
聲音
“中國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肉類市場”
對于全球肉類工業來說,中國正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消費市場。
“中國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肉類市場。”歐盟委員會農業與農村發展總司總司長澤西·普萊瓦說道。
“中國各種肉類的需求都在不斷上漲,上漲的規模非常大。同時,肉類的價格也非常有吸引力。”GIRA咨詢與研究機構總監理查德·布朗也持同樣看法。在題為《全球肉類食品行業發展展望》的演講中,他提到中國羊肉市場需求未來兩年內將占全球市場的四分之一,同時,中國牛肉的零售價格上漲勢頭也十分強勁,中國或將進一步提升牛肉和水牛肉的進口。
事實上,中國的肉類消費增長十分顯著,相關數據顯示,近十年來,中國人均肉類年消費從30多公斤增加到60多公斤。
不過,這一數據與美國人均肉類年消費100多公斤相比還有不小差距,而中國擁有13億的龐大人口數量,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肉類消費市場仍有很大增長空間。
因此,印度阿蘭那森集團公司銷售與營銷副總裁納賽爾·謝赫非常看好中國市場,他當場推薦說:“印度牛肉目前出口到65個國家,包括埃及、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安哥拉、伊朗、約旦等,我們很希望中國有一天也能夠成為我們的牛肉進口國。而水牛有更多的瘦肉,營養含量也更高,印度水牛肉非常適合各個地區不同的烹飪需求。”
作為澳新牛羊肉的進口商,黑龍江大莊園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希濱認為,中國牛羊養殖在世界上并不具備競爭優勢,適度加大進口是現實和科學的。陳希濱指出,通過進口補充,不但可以平抑國內牛羊肉價格,也可以豐富民生餐桌。
由于中國人均牛羊肉消費量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差很遠,陳希濱預計,未來5到10年內,中國牛羊肉需求量將會大幅提升,這也給全球貿易提供了機遇。
趨勢
貿易逆差擴大,進口肉仍有空間
隨著中國市場需求的增長,中國肉類對外貿易逆差也在不斷擴大。
中國肉類協會會長孟慶國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貿易逆差2013年比2012年擴大了39.3%。而從2013年進出口主要品種看,豬肉進口139.7萬噸,出口34.6萬噸;牛肉進口31.4萬噸,出口為2.86萬噸;羊肉進口25.32萬噸,出口0.36萬噸;禽肉進口59.2萬噸,出口50.3萬噸。
而據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會長葛志榮介紹,向中國出口肉類產品的有美國、加拿大、巴西、烏拉圭、智利、阿根廷、哥斯達黎加、法國、英國、比利時、愛爾蘭、意大利、德國、丹麥、西班牙、羅蘭、澳大利亞、新西蘭、蒙古等19個國家。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肉類總產量8535萬噸,肉類出口總量89.8萬噸,進口總量256萬噸。“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肉類產品的主要進口國,進口量逐年大幅增加,這種趨勢今后還會發展。”
對此,阿根廷農牧漁業部副部長哈維爾·羅德里格斯說,最近三年中,阿根廷是中國的第三大禽肉供應國,同時也在逐步成為中國重要的牛肉進口來源國。對華出口的增長,已經使中國成為阿根廷在全球第四大的牛肉出口市場。
問題
低端過剩高端不足肉類產業仍需整合
隨著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整個肉類產業也在持續增長,主要表現之一就是肉類產業的現代化進程加快和產業結構調整。
孟慶國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畜禽屠宰及肉類加工企業有3693家。其中,牲畜屠宰加工企業有1325家,禽類屠宰加工企業861家,肉制品及副產品加工企業有1507家。同時,肉類產業區域布局更趨集中,山東、河南、遼寧、四川、江蘇5省,集中了全國牲畜屠宰企業工業資產的57%。
分行業看,畜禽屠宰企業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四川、遼寧、北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10省份工業資產占比為73.3%;禽類屠宰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遼寧、福建、吉林五省,其工業資產占比為79.4%;肉制品及副產品加工企業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四川、江蘇、安徽、遼寧、湖南、內蒙古、黑龍江等,其工業資產占比為70.5%。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值得各方關注。
據了解,我國肉類產業結構長期存在集中度較低、落后分散的小型企業過多、同質低價的惡性競爭比較嚴重、先進的屠宰加工能力閑置等問題。比如,為了解決這類問題,2011年至今,商務部等九部委聯合開展了生豬定點屠宰企業的審核認證工作,關閉了5000多家達不到規定標準的企業,淘汰了部分落后產能。
“中國肉類產業產能過剩問題,準確地說是低端過剩,高端不足。”孟慶國表示,未來隨著行業不斷規范和嚴格監管,一些規模大、標準高、配套全的企業和項目,將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來源:中國食品報 作者:底真真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