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植物肉市場,從概念亮相之初就受到資本的熱捧。傳統食品企業也對植物肉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高漲熱情。儼然,植物肉已經成食品行業新的競爭風口,各大品牌輪番出招,新產品你方唱罷我登場。然而,激烈競爭背后,卻鮮見符合“中國胃”的植物肉產品誕生。
放眼植物肉市場,肉糜類產品搶占了大多數市場份額,這類產品可以非常方便的制作成西方人喜歡吃的漢堡肉或肉醬類食品,眾多快餐巨頭諸如肯德基、漢堡王等對這類產品趨之若鶩。但在國人眼里這些植物肉的地位卻有些許的尷尬。
國人也吃肉糜類產品,諸如丸子、各類面點的肉餡,但相對于這種吃法,對于大口吃肉的執念卻深深的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基因里。
傳統曲藝相聲中有一段人盡皆知的貫口《報菜名》就體現了中國人愛吃會吃的“吃”文化,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兒、燒子鵝、鹵煮咸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除去一些特殊的食材,大塊兒的肉,鹵醬咸口兒,這才是中國追求吃肉的正確姿勢。
但符合這類要求的植物肉產品,在市場上打眼兒一瞧,沒有!
尷尬的現實與本土化的嘗試
一個尷尬的現實就是,國內的植物肉廠商雖然越來越多,但大多數缺乏自研自產能力,僅僅是作為跟隨者,制造植物肉肉餅肉糜之類的產品。
也有小部分企業在思考,能不能開發一些具有中國傳統食物特色的植物肉產品呢?
于是開始劍走偏鋒,植物肉月餅、植物肉粽子等紛紛上市,節慶植物肉美食開始進入國內消費者的視野。
這些食品雖然極具中國傳統特色,但作為節慶食品,缺乏食用的普遍性,食用場景匱乏,只能作為一個營銷噱頭,在節日期間曇花一現,而不能作為植物肉真正進行長時間銷售的形態。
那么符合中國人胃口的植物肉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
源森生物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整切大塊,滿足大口吃肉的爽快感
中國人講究大口吃肉,古典小說中的好漢們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為豪,突出一個食肉的酣暢淋漓,爽快之感。
這樣的食肉習慣需要在唇齒之間細細品味肉的紋理及質感,對肉的咀嚼感要求更高,這是西方的肉糜類產品無法滿足的。
而源森生物通過自身技術,研發出大塊、整塊的植物肉產品,質構緊密,且有肉類所獨有拉絲感,在質構方面做到了高擬真度,還原了真肉口感,滿足了國人大口吃肉的需求。
在嚼勁方面,源森生物的植物肉產品也模仿的非常到位,肉類的橫切面紅白相間,首次在植物肉類產品中模仿出真肉的筋膜,使口感在其他植物肉產品的基礎上得到提升。
醬鹵牛肉味,微咸更適宜國人口味
除了肉本身,在肉的味道上源森生物也是做足了功課,使肉的口感更靠近國人口味。
《水滸傳》中切二斤牛肉下酒的場景數不勝數,牛肉營養豐富,國人對牛肉也有很高的接受度。
而鹵味、醬味食品是經過國人千百年實踐,在各種傳統手法、秘制醬料的加成下,制作出的傳統中華味道,微咸的口味也與國人對于美食的理解相得益彰。
源森生物以牛肉為初始口味,購買了市面上20余家知名鹵牛肉、醬牛肉的口味,進行多人多輪的對比測試,從中挑出了一款頗受大家好評的口味作為植物肉的最終口味。
通過多次的調香調味實驗,在肉的風味上實現最接近真實鹵牛肉的味道,以鹵、醬為主要風味,微咸也更加符合國人的口味。
植物肉誕生多時,而符合“中國胃”的“中國味”植物肉卻一直空缺。源森生物植物肉的誕生,打破了國外肉糜類產品對植物肉市場的壟斷,為植物肉產品本土化開辟了新篇章。肉塊類產品的誕生,滿足了國人對于植物肉口感的追求,而微咸醬鹵口味,也為植物肉產品風味本土化帶來了新的思路。
轉自:北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