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業最好能根據服務類型,確認原料的風險等級。”近日,泉州市貿促會、市食品行業協會與必維國際檢驗集團共同召開了一場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專題研討會。
對原料進行風險級別歸類
“食品企業處于起步階段,相關資源很有限,該如何管理食品供應鏈?”“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原因很多,比如供應商原料、企業的設備設施、員工意識等,該如何去規避?”在研討會現場,不少本地食品企業負責人對食品供應鏈管理提出相關疑問。
“在做好食品供應鏈管理前,企業必須對原料、配料、包裝等產品做出分類。”必維國際檢驗集團專家顧問馬東表示,比如在包裝材料上,與食品直接接觸的玻璃罐、金屬罐應歸為高風險包裝材料;像托盤、標簽等與食品直接接觸,但固有風險較低,可歸為中風險包裝材料;而隔板、纏繞膜等非接觸類包裝材料可歸為低風險包裝材料。
“將原料產品歸類后,再設置一個個的供應商門檻。”據介紹,雀巢、亨氏、瑪氏、卡夫等跨國食品企業對原材料供應商都有著嚴格要求,要成為這些企業的供應商,就必須通過國際通用的FSSC22000食品安全體系認證標準,才能符合買家統一的采購標準。
建立供應商退出機制
“食品企業選擇供應商合作時,不能一味注重哪一家開出的價格更低,而忽視原料的質量。”馬東介紹,以亨氏供應鏈管理為例,該公司供應商準入有一套資格認可程序,這個程序包括5個步驟:供應商完成質量問卷及提交相關質量文件;供應商書面確認亨氏產品標準;亨氏對供應商進行現場審核;進行產品試生產和審核其他物料;產品檢測結果符合亨氏要求。
對于現有的供應商,亨氏也設置了一套退出機制。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里,這句話對于食品供應商管理來說,再適合不過了。”市食品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同一種原材料,企業最好有2—3個供應商。其中,70%—80%的原材料向一家信譽較好的,價格較優惠的供應商進貨,其余20%—30%的原料向其他供應商進貨,主要目的是用于維護關系。“因為,誰也不能保證哪一家供應商提供的原料100%不會質量問題。一旦常年合作的供應商原料出現質量問題,食品企業才能迅速作出反應,向其他有合作過的供應商進貨,以保證原料和產品正常供應。”
來源:泉州晚報 作者:陳云青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